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意义分析

时间:2024-05-15

范 萍

(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 江苏 昆山 215332)

妊娠过程中,孕妇因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其体内血清雌激素含量会随之增加,且在孕晚期达到峰值,此类固醇激素的提升,可对肝脏代谢、分泌及合成正常功能产生影响,促使孕妇于晚期妊娠血液呈高凝状态,提升其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1]。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能够客观反映出凝血系统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是判定机体血栓发生风险的重要指标[2]。D-二聚体(D-D)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在血浆内含量的增加,提示机体纤溶性提升,可为机体高凝状态的评估提供可靠数据[3]。为明确在孕产妇产前检查中凝血指标、D-D检测的检测价值,现对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4例孕产妇及54例非妊娠健康体检者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54例纳入孕妇组;同期选取非妊娠健康体检者54例纳入非妊娠组。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82±2.38)岁;孕次0~5次,平均(1.75±2.14)次;产 次0~2次,平 均(1.14±0.32)次;孕 周37~41周,平均(38.26±0.43)周。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79±2.36)岁;孕次0~4次,平均(1.73±2.13)次;产次0~2次,平均(1.12±0.31)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精神正常,能良好配合研究;(2)研究对象及其家属了解且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伴有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者;(2)器质性疾病者;(3)具有止凝血药物乱用史者;(4)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清晨抽取受检者2 mL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放于专用试管内,充分摇荡,在3 000 r·min-1离心条件下离心约10 min,分离血浆。通过希森美康CS-2000i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以凝固法,检测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及FIB纤维蛋白原水平;以比浊法,检测D-D水平。操作期间严格遵守说明书实施相应操作。PT、APTT、TT、FIB、D-D正常参考值分别为9~13 s、22.3~32.5 s、14~21 s、2~4 g·L-1、0~0.55 mg·L-1。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凝血指标及D-D水平。统计两组PT、APTT及TT时间,FIB及D-D水平。

(2)在产妇产后随访1个月,统计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D-D比较

较非妊娠组,孕妇组PT、APTT、TT较短,FIB、D-D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凝血指标、D-D水平(±s)

表1 对比两组凝血指标、D-D水平(±s)

组称 例数 PT/s APTT/s TT/s孕妇组 54 8.32±0.35 20.15±1.86 15.23±3.17非妊娠组54 11.01±0.82 27.42±4.26 16.89±2.31 t 22.171 11.493 3.110 P 0.000 0.000 0.001

表1(续)

2.2 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

与非妊娠组相比,孕妇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妊娠期间,孕妇胎盘剥离、产道损伤修复及子宫恢复等均依赖于凝血功能。相关研究提示[4],妊娠晚期肝生成的凝血因子不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均明显增加,凝血因子活化程度增高且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生成,可降低孕妇围产期出血量及出血风险,减少产褥期感染。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孕产妇产前凝血功能的监测。

本研究显示,孕妇组随访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孕妇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PT是筛查凝血系统的一个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指标,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时间增加多见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使用肝素等,其时间缩短多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服用避孕药等。PT还可显示血浆内凝血因子Ⅹ、Ⅶ、Ⅴ、Ⅱ含量,属于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筛查指标。TT指血浆内添加标准化凝血酶后血液凝固时间,检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抗凝、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主要反映体内抗凝物质,其时间增加多见于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当PT与TT增加幅度高于正常参考值35.0及以上时,可提升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高8.00%。本研究显示,孕妇组PT、TT均短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孕妇血液高凝,有发生血栓的风险。

APTT也是临床常用凝血系统筛查指标之一,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多用于血浆凝血因子检测,亦可用于凝血因子Ⅻ、Ⅺ、Ⅸ、Ⅶ检测中。研究显示,孕妇组APTT短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孕妇血液高凝,有发生血栓的风险。FIB为由肝脏生成的物质,具备凝血功能,凝血酶将血浆纤维蛋白内血纤肽A或B切除生成单体蛋白,而后形成FIB,可发挥止血效用。在血小板被激活后,FIB受体于血小板膜上合成,经FIB连接生成血小板聚体,故而于凝血期间FIB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显示,孕妇组FIB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为纤维蛋白单体通过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并实施水解生成的分解产物之一,其抗凝血作用主要经过纤溶系统来实现。该指标由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诸多物质组合构成,于人体内具有维持血管壁通透效用,且能有助于血液修复[5]。故临床对D-D水平的检测,可有效了解人体是否存在凝血酶异常状况。D-D半衰期较长,其水平增加可特异性地显示体内纤溶活性提升,其在血清内含量提升表示体内存在血栓生成且伴有纤维蛋白溶解的出现。妊娠期间,孕妇机机体功能会出现显著改变,及时观测生理机体改变,可降低有关疾病发生风险,而D-D结合凝血4项检测可为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异常出血预防提供指导。本研究中,孕妇组D-D水平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孕妇组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

黄慰慰等[6-7]对凝血功能、D-D检测于孕妇产前检查中的实践价值展开探讨,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前检查)D-D、FIB均高于对照组(非妊娠健康女性),TT、PT、APTT短于对照组。与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D-D检测的运用,可帮助医生有效掌握孕产妇凝血功能,便于分娩期间及产后止血处理,并能预防大出血,促进孕妇的分娩的顺利进行,具有较好实践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