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何志伟,曹德星,梁小玲,蓝国湖,杨兴桃,林晓文
(东莞市沙田医院骨科 广东 东莞 523980)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骨骼,在正常生活中需要完成跳跃、行走等活动,需要进行踝关节背伸运动,踝关节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属于常见关节内骨折,常见损伤机制在于旋后外旋[1]。pilon骨折属于粉碎性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2]。患者大多是由于车祸伤或高处坠落伤,受伤机制一般是患者撞击到胫骨下端关节面[3]。这类患者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有学者认为常规多钢板固定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本文观察不同手术临床疗果,报道如下。
将2020年1月—11月30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根据手术差异分为两组均15例。纳入标准:(1)常规进行X线与CT扫描;(2)关节软骨面塌陷;(3)其他受伤。排除标准:(1)术前出现神经血管损伤;(2)其他病情较为严重。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为(38.96±4.05)岁。研究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为20~59岁,平均为(38.34±4.4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按后外侧入路治疗,选择硬腰麻,患肢消毒铺巾,后弹力绷带驱血,切口采用踝后外侧入路,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显露出来,保护患者神经血管,骨折断端暴露出来,直视下复位满意,使用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合适长度的腓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腓骨外侧置入,置入锁定螺钉固定,在钢板远近端,从踝后外侧切口,在蹲长屈肌和腓骨短肌间隙暴露后pilon骨折块,直视复位关节面,复位满意后选择空心螺钉、钢板螺钉固定,合并内踝骨折,在踝内侧行一切口,暴露骨折端,根据内踝骨折块大小选择空心螺钉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骨折固定后术中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在C臂机透视下分别行外翻应力试验及“Hook”试验,若不稳定可考虑在外踝关节。上方2 cm处由后向前呈20°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三角韧带如有损伤则需要考虑探查修复,采用锚钉固定,术毕常规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敷料包扎。
研究组实施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术前实施根据牵拉,对患者消肿等对症处理,并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使用俯卧位,术野常规消毒铺巾,并使用止血带。沿内踝与跟腱内缘连线后1/3作纵切口,长度为10 cm,逐层切开,并向前方牵开神经血管束,向后方拨开拇长屈肌腱,显露患者后踝骨块,复位骨折后内固定。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大小,选择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外踝骨折需要使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合并内踝骨折需要前内侧作一弧形小切口,使用复位螺钉固定。
使用踝关节问卷(CAIT)、T型敏捷性测试,CAIT满分为30分,得分越差踝关节越不稳定;T型敏捷性测试,3次并取平均值,得分越低患者敏捷性越好[4]。
同样在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对下肢功能评分(LEFS,分值越高治疗效果越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分值越低治疗效果越好)、Fugl-Meyer量表(FMA),下肢总分为2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侧肢体恢复情况越好评分[5]。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计算,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手术前踝关节不稳定、敏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各指标显著优于手术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踝关节不稳定、敏捷性( ± 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踝关节不稳定、敏捷性( ± s)
组别 n CAIT/分 T型敏捷性测试/s手术前 手术后3个月 手术前 手术后3个月研究组 15 13.41±3.5620.67±2.45 12.45±1.7610.11±1.27对照组 15 13.45±3.4316.65±2.78 12.65±1.7812.46±1.65 t 0.031 4.202 0.309 4.371 P 0.975 0.000 0.759 0.000
两组手术前下肢功能、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各指标显著优于手术前,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功能、疼痛评分( ± s,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功能、疼痛评分( ± s,分)
组别 n LEFS VAS手术前 手术后3个月 手术前 手术后3个月研究组158.37±2.35 28.56±2.54 7.83±0.65 2.34±0.45对照组158.32±2.45 16.76±2.56 7.87±0.67 4.34±0.54 t 0.057 12.673 0.166 11.020 P 0.955 0.000 0.869 0.000组别 n FMA手术前 手术后3个月研究组15 21.45±4.69 44.25±6.96对照组15 21.54±4.52 31.58±5.58 t 0.054 5.501 P 0.958 0.000
对照组住院时间(24.54±4.05)天,研究组住院时间(19.44±3.47)天,(t=3.704,P=0.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发生率不高,但有一半的患者会合并出现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其中pilon骨折是距骨向近端冲击,负重关节面发生骨折,收到高能量损伤后,出现翻外翻后,会使得患者出现腓骨、内外踝骨折[6]。暴力继续传导,会导致患者距骨脱出,并损伤患者韧带,会造成pilon骨折,并发生踝关节骨折脱位。
治疗原则一般为胫骨远端负重关节复位,并规定骨折脱位,提升踝关节的稳定性,并对创口周围软组织进行保护,防止术后出现并发症[7]。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前踝关节不稳定、敏捷性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前下肢功能、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各指标显著优于手术前,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后踝骨折出现移位后,会使得骨折重心转移到关节面,并向前内侧移位,后踝骨折畸形愈合后,功能较差,针对后踝骨折后,一般会选择切开复位,并进行内固定。目前Pilon骨折机制较为复杂,患者病情存在多样化,治疗方式也较多,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中,后外侧入路已经在临床较为常用,可同时固定腓骨远端骨折,适合后外侧骨折块较小骨折[8]。由于局部软组织较厚,术后切口并发症较少,分离皮下组织,需要保护腓肠神经,骨折块延伸到内踝后内侧骨折中,会使得显露不清,复位效果不够理想。对于部分骨折复位不充分的患者,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需要二次进行翻修手术,后内侧入路较为适合。
综上所述,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可实施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情况,下肢功能良好,值得应用。但本次观察例数偏少,还需继续观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