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5

吴志业,熊龙根(通讯作者)

(1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1400)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广东 广州 5114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快速开放堵塞或严重狭窄的血管,恢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快速纠正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PCI治疗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且临床介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1]。但PCI治疗也存在一定缺点,术后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反而在短时间内加重心肌损伤程度,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PCI治疗后需要终身抗栓治疗,以防血栓形成,而常规抗栓药物剂量调整较为复杂,容易发生出血事件,特别是老年患者应用的安全性欠佳[2]。替罗非班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达到减少或消除血栓形成的效果,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稳定粥样斑块等,但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2岁,平均年龄(85.2±4.3)岁;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75~94岁,平均年龄(85.5±4.6)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超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年龄≥75岁;排除近6个月内有脑卒中病史或出血病史、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小板<60×109/L、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左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脏功能不全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术中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 U/kg,在球囊扩张成功后立即植入支架,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均1次/d[4]。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PCI术中球囊扩张狭窄冠脉病变后,在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持续静脉泵入36 h,剂量0.15μg/(kg·min)[5]。术后常规服用阿托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1)TIMI血流分级TIMI 0级:血管无灌注或远端闭塞无血流;TIMI 1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部分通过闭塞部位,远端冠状动脉未充分显影;TIMI 2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充盈和清除的速度较慢;TIMI 3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迅速充盈和清除[6]。(2)血清因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K-MB、hs-CRP使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TnI使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vWF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TIMI分级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TIMI分级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 h、72 h的hs-CRP、vWF、CK-MB、cTnI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 s)

组别 n hs-CRP/(mg·L-1)治疗前 治疗24 h 治疗72 h观察组 60 4.21±1.29 5.16±2.03 7.12±2.37对照组 60 4.24±1.31 6.28±2.74 8.56±3.05 t 0.201 3.078 3.423 P>0.05 <0.05 <0.05组别 n vWF/(U·L-1)治疗前 治疗24 h 治疗72 h观察组 60 426.45±114.26 514.32±125.13 586.72±143.65对照组 60 425.86±115.09 588.62±125.38 678.96±140.83 t 0.765 6.273 7.092 P>0.05 <0.05 <0.05组别 n CK-MB/(U·L-1)治疗前 治疗24 h 治疗72 h观察组 60 43.79±5.42 18.34±3.02 8.73±2.31对照组 60 44.02±5.56 20.78±2.93 12.37±2.64 t 0.357 3.708 4.032 P>0.05 <0.05 <0.05组别 n cTnI/(μg·L-1)治疗前 治疗24 h 治疗72 h观察组 60 2.89±1.43 1.74±0.57 0.62±0.21对照组 60 2.91±1.46 2.46±0.65 1.51±0.52 t 0.204 3.006 3.135 P>0.05 <0.05 <0.05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再次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鼻腔黏膜出血、大便潜血阳性、肉眼血尿、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等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也无严重出血发生(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PCI是临床公认的重建冠脉血运的有效方法,能快速开通堵塞冠脉,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但PCI术后易形成血栓,微循环栓塞,导致冠脉慢血流变慢甚至无血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同时PCI术后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等,对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PCI治疗中的抗凝、保护心功能治疗至关重要。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有高度选择性,通过竞争性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的生成,抑制与血小板交联,从而减少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同时,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激活过程中释放各类因子,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和黏附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对血管内皮的炎症、黏附反应,改变血管的收缩状态,从而保护PCI治疗后的心血管功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效果,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损伤,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