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时间:2024-05-15

袁聪君

(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中医推拿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椎动脉遭受椎节病变组织压迫,使得椎动脉狭窄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1]。CSA通常以保守疗法为主,通过颈围领制动保护等方法限制颈椎活动,减少负重,使椎动脉受压得到缓解,但该疗法效果缓慢,且无法去除致病因素。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通过拔伸、推压、旋转等方式作用于病变关节,纠正关节紊乱,减小其对血管的压迫,然而目前该疗法治疗CSA的研究较少[2]。对此本研究为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对CSA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CS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CSA诊断标准[3];年龄在18~60岁之前;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骨质疏松者;颅内肿瘤患者;合并妊娠者;有手术指证者:明显颈性眩晕或猝倒>2次;非手术治疗无效;椎动脉病变。根据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保守组41例和联合组42例。保守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3~52岁,平均(37.41±6.57)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3.62±1.17)年;左侧椎动脉压迫15例,右侧椎动脉压迫17例,双侧椎动脉压迫9例。联合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5~54岁,平均(38.68±6.4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3.48±1.12)年;右侧椎动脉压迫17例,左侧椎动脉压迫17例,双侧椎动脉压迫8例。经比较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保守组使用保守治疗,给予患者颈围领制动保护,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手法按摩和双氯芬酸药物治疗。

联合组则在保守组基础上使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患者取坐位,放松其颈肩部,固定患者下肢,嘱咐患者低头约15°左右。医师拇指按住患病颈椎棘突,其余四指按其枕部,另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旋转头部至患侧,到有一定阻力时,迅速发力旋转,同时拇指推压棘突,若听到响声,有复位感,则手法完毕。1天1次,每3天休息一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症状严重程度,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评估[4],根据实际情况程度对其评分,其中包括眩晕症状(16分)、颈肩功能[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4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症状越严重。(2)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峰流(Vs)、右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s,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症状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眩晕症状、颈肩功能、ESCV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比较( ± s,分)

表1 两组症状比较( ±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眩晕症状 颈肩功能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42 7.51±2.39 12.38±2.12a 3.82±1.21 8.52±1.35a保守组41 7.44±2.52 10.88±2.04a 3.41±1.09 7.33±1.26a t 0.130 3.283 1.621 4.149 P 0.897 0.001 0.109 <0.001组别 n ESCV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42 11.33±1.59 20.90±2.72a保守组41 10.85±1.92 18.21±2.49a t 1.242 4.696 P 0.218 <0.001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左侧椎动脉Vm、左侧椎动脉Vs、右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s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s,cm/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左侧椎动脉Vm 左侧椎动脉Vs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4215.59±3.4628.93±5.22a30.58±3.6638.43±5.47a保守组4115.94±3.5826.16±5.41a30.60±3.7235.71±5.51a t 0.453 2.373 0.024 2.257 P 0.652 0.020 0.980 0.027组别 n 右侧椎动脉Vm 右侧椎动脉Vs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4214.95±3.7028.43±4.82a30.54±3.6136.74±5.44a保守组4115.13±3.3226.13±5.44a30.49±3.8234.51±4.12a t 0.233 2.040 0.061 2.101 P 0.816 0.045 0.951 0.039

3.讨论

CSA多由椎节不稳所致,其保守治疗能缓解颈项肌痉挛,增大椎间隙,从而缓解患者症状,延缓CSA发展。但该疗法效果缓慢,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椎动脉压迫病因。因此需联合其他消除椎动脉压迫疗法确保疗效。

CSA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痛、颈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患者还会因颈部旋转而导致眩晕发生[5]。保守疗法通过使用颈围领限制颈椎过度活动,避免颈部旋转压迫椎动脉,从而缓解眩晕症状。再通过使用双氯芬酸进行镇痛,缓解颈肩痛、头痛等症状,从而有效治疗CSA,但该疗法未能让不稳椎节得到治疗,需靠患者自身恢复,存在治疗时间长的缺点。本研究发现治疗1个月后,两组ESCV评分均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明显高于保守组,这说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CSA具有显著疗效,原因可能是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通过将不稳椎节复位,恢复患者椎体正常生理结构,提高其颈椎稳定性,减小对椎动脉压迫,从而有效缓解CSA症状。

双侧椎动脉是由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穿过颈椎横突孔,升致颅内,汇合形成基底动脉[6]。研究发现CSA患者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易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狭窄等改变[7],从而导致供血障碍,影响椎动脉血流量。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可通过在三维方向调整病变椎体位置,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结构,解除病变组织对椎动脉压迫。本研究发现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明显高于保守组,这说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能有效提高CSA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究其原因可能是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通过将不稳椎节复位,减少钩椎关节对椎动脉的压迫,恢复其正常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综上所述,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CSA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颈肩功能,恢复其椎动脉血流速度,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