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肢软组织损伤中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5

王威 陈峰 林琅山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05)

四肢开放性损伤主要并发症之一为四肢软组织损伤,此表现可使患者肌腱内部组织产生外露以及损伤,从而提升感染发生率,阻碍患者创伤愈合,进而降低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影响治疗有效性[1]。而目前临床则选择皮瓣移植修复术对患者实施治疗,常用手术方法则是穿支皮瓣修复,此方法不会产生较大创伤,对于患者并无损伤,可有效修复其四肢软组织[2]。此次探讨分析四肢软组织损伤中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50 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25 例。对照组中男性例数15 例,女性例数10 例,年龄20 ~46 岁,平均年龄(30.6±3.1)岁,观察组中男性例数16 例,女性例数9 例,年龄21 ~47 岁,平均年龄(31.5±3.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产生肌腱、关节以及骨外露;入选患者均为软组织损伤者;入选患者及其家属术前签署同意书;此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肝肾肺等器官疾病者;排除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者;排除无手术指征者。

1.3 方法

对照组:轴型皮瓣修复治疗,依据患者的患肢损伤情况选择相应面积的轴型皮瓣予以吸附。

观察组:穿支皮瓣修复治疗,主要方法为:①手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设备探查患者患肢,对穿支血管位置进行确定。②对患者实施消毒以及麻醉后,通过止血带有效清除患者创面变形、坏死和炎性肉芽组织,在进行清除时选择过氧化氢溶液(浓度3%)以及0.9%氯化钠溶液对其实施冲洗,在完成清除后需要对受区血管进行游离,受区血管靠后放松止血带,而后实施止血。③按照患者创面的实际面积以及形状设计皮瓣,其大小和创面相比需要大于0.5 ~1cm,切开皮瓣一侧,在深筋膜浅层对皮瓣进行游离,充分暴露且保护穿支血管,在未找到大穿支血管前需要保留外径较粗血管,依据穿支血管对皮瓣进行调整,对穿支血管进行解剖的过程中,保留皮瓣浅静脉3 ~5cm 血管周围组织,重建静脉回流,尽量建设2 套,以此将穿支皮瓣静脉危象现象减少。④确定患者穿支血管后,切开另外一侧皮瓣,在切开的过程中需要静脉血管属支进行结扎和观察,缝合供区,通过手术显微镜的帮助下分离,顺延穿支血管走向,直至原血管后停止,完全游离皮瓣后,通过血管夹将备用穿支夹住,当血运靠后后将血管蒂切断。⑤皮瓣移植至受区创面后临床固定皮瓣和创面边缘,清创血管位置,受区动静脉和皮瓣吻合,供区创面在止血后缝合深筋膜以及皮肤,闭合窗口,受区和皮瓣供区采用硅胶管实施引流,术后予以患者抗凝药物、抗生素以及抗面管痉挛药物,禁止吸烟,予以保暖。

1.4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即血运障碍、创面出血、皮瓣肿胀;而后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选择四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3]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和出院3 个月四肢功能进行评估,评定项目50 个,每项分数0 ~2 分,分数范围0 ~100 分,无障碍评分为100 分,轻度障碍评分为96 ~99 分,中度障碍评分为85 ~95 分,障碍明显评分为50 ~84 分,重度障碍评分为小于50 分。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3.0 统计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整理,χ2检验并发症及皮瓣成活率,t检验Fugl-Meyer 评分,P<0.05 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分别为4%和1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分别为16%和100%,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皮瓣成活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n(%)]

2.2 Fugl-Meyer 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评分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3 个月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 个月Fugl-Meyer 评分(±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 个月Fugl-Meyer 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出院时 出院3 个月观察组 25 65.68±0.76 89.11±0.63 97.53±0.39对照组 25 65.72±0.67 83.15±0.50 92.11±0.30 t - 0.197 35.050 55.077 P - 0.422 0.000 0.000

3.讨论

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为创伤,而主要表现为四肢创伤,此外四肢创伤一般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患者容易产生神经血管损伤,病情严重者会产生骨关节外露现象,限制患者肢体功能,为此需要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修复治疗[4]。临床以往对患者采用肌皮瓣臃肿治疗方法,但是无显著的效果,同时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外观。目前伴随解剖学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完善发展,显微吻合血管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临床通常选择皮瓣移植修复术对患者实施治疗[5]。

本次研究抽取50 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进行轴型皮瓣修复的对照组患者以及进行穿至皮瓣修复的观察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分别为4%和1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分别为16%和100%,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皮瓣成活率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3个月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研究结果显示穿支皮瓣修复方法效果显著,可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改善其肢体功能。穿支皮瓣修复术则是指管径细小穿支血管供血皮瓣为轴型皮瓣[6]。穿支皮瓣组成为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具有独立血管供血,自主干发出后在深部组织内穿出,对浅表皮肤进行供应。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穿支皮瓣修复进行治疗,其操作简单,并且手术较为快速,安全性良好,同时操作人员仅需要具有血管缝合显微基础学则可对患者实施治疗,此治疗方法优势如下:①并未对患者切取肌肉哦,进而不会对其肢体运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②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可对深筋膜进行选择性切取;③不会对患者供区产生严重损伤,同时不会损伤供区外形;④按照患者受区需求设计皮瓣;⑤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将其住院时间减少;⑥皮瓣较薄可对患者四肢躯干浅表面创伤予以有效修复[7-8]。穿支皮瓣使得外科医生不会因为皮瓣供区产生限制,能够依据需求在四肢包含穿支血管位置进行穿支皮瓣,因为此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建功能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课题。

综上所述,四肢软组织损伤中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可获取显著的临床疗效,进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将手术安全性提升,并且有助于提高皮瓣存活率,对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起到有利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