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左晓英
(四川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血液透析是指将血液抽出体外,经过血液透析机的渗透膜,清除血液中的新陈代谢废物和杂质后,再将已净化的血液输送回体内,俗称“洗肾”[1-2]。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不够了解,因此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以及抵触心理[2]。本研究中,我院探究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负面情绪及依从性影响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内容如下[3]。
选取本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期间一共收录血液透析患者总计为70 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 例。男性42 例,女性28 例;年龄为44~68岁,平均年龄为(60.4±4.6)岁,透析时间为2~13个月,平均透析时间为7.1±2.1,其他一般资料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排除低血压、精神病、严重脏器功能等干扰因素且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已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事宜和签署自愿协议书。
对照组:对患者介绍血液透析的流程、相关注意事项;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管通畅;透析后,记录患者透析后的相关状况[4-5]。
观察组:详细安排内容如下。
组建专门负责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人数为6 名,其中设立1 名组长,1 名护士长。组长要求在透析室工作至少满5 年;护士长在透析室工作至少满3 年以上,其余人员在透析室工作至少满2 年。
认知教育:主要讲解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和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配合治疗,调整饮食结构。
行为干预:主要是在患者治疗期间,纠正以往不良嗜好以及行为习惯。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宣讲科普,在观念层面上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同时在置管期间,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以及置管部位的清洁和护理工作,避免因患者个人的抓挠,而产生意外事件以及感染的出现。
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 以此结合患者当前的患病情况和现场表现,有针对性的记录患者个人情绪变化,制定专属的心理干预计划。在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中,可采用病友间的现身说法的形式,增加患者与周围人的互动性,改善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认识,树立积极的治疗观念,从而降低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以及消极治疗或不配合等突发情况的出现。
疾病认知评分:以本院自拟题目,制作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围绕血液透析为主的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2分,总计20分。
依从性,由患者对医护人员进行评价,主要表现为依从或不依从。
负面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HAMA、HAMD)进行评价,分值越高,患者负面情绪越严重。
采用SPSS19.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评分(±s,分)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354.6±1.217.6±2.2对照组354.8±1.07.5±2.0 t-0.4293.358 P->0.05<0.05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依从率达到97.14%,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82.8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率比较情况[n(%)]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负面情绪发生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负面情绪发生情况(±s,分)
组别n时期HAMAHAMD观察组35干预前20.2±3.723.1±3.8干预后11.7±3.013.6±3.2对照组35干预前20.6±4.022.8±3.6干预后18.2±3.218.7±3.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