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4-05-15

杨伟 潘研 左涛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 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是献血时的常见不良反应,多数献血者是因献血导致血容量暂时减少引发的生理反应[1]。患者在献血期间及献血后,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后,可表现为全身不适、焦虑、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因此,献血现场需要结合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诱发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改善措施,保障献血群体的身体健康[2]。本次研究结合献血实际情况,合理探究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寻找预防及改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2019 年1 月—12 月自愿献全血的17503 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共269 名,以全身表现为主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共176 名,包括男53 名,女123 名,以针刺部位局部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共93 名,包括男41 名,女52 名。排除93 名针刺部位局部表现为主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研究剩余176 名出现以全身表现为主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献血不良反应诱发因素。

1.2 调查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均于我市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导出,对2019年1 月—12 月在我市无偿献全血的献血者信息进行调查,收集个人档案信息,内容包括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为首次献血、采血量、身高、体重、献血不良反应类型等内容,根据信息内容,进一步研究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SSPS20.0 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s)以t 检验,计数资料(%、n)以χ2检验,P <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献血者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诱发因素中,总发生率为1.01%,男性高于女性,年轻的高于年长的,首次献血的高于重复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次数与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关系

3.分析讨论

3.1 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次数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关系

因年龄较小,献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献血期间,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年龄低于23 岁的献血者,容易因心理因素诱发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在献血次数方面,首次献血者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概率高于重复献血的献血者,考虑原因为,在首次献血中,献血者总血容量减少,也会诱发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而在不同性别中,女性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几率要高于男性献血者,考虑原因在于,女性体型偏小,总血容量相对较少,在相同体重比男性拥有更少的总血容量。

3.2 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诱发因素

汇总我市中心血站的献血不良反应记录可知,在176 名出现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献血者中,主要因体位改变、情绪紧张、空腹、疲劳、睡眠不足、水分补充不足、环境过热、疼痛刺激等因素,诱发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其中,体位改变时,会导致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部分区域供血不足的情况,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在过度紧张的情绪下,机体应激反应加强,也会导致献血者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献血前未调整好自身机体状况,献血后,人体血容量降低,也易引发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环境过热多出现在夏季,如献血者从献血场所走到室外炎热环境中时,也会导致其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3.3 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预防改善措施

结合诱发献全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常见因素,选择对应的预防改善措施,如,结合献血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等,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的心理状态评估,估算其血容量;告知其献血前注意事项,保持规律作息,禁止饮酒等,在充足的睡眠情况下,进行献血活动,并注意控制其全血献血量等;叮嘱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增加水和盐的摄入,在献血结束后,为献血者提供400ml ~500ml 的含盐液体,并在2h 内饮完等;献血前,指导献血者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活动的练习等,避免因体位改变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