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康复护理配合针灸在治疗中风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时间:2024-05-15

周勤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11)

偏瘫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又被称为半身不遂,主要是指患者的一侧肢体由于肌力减退导致出现肢体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的病症[1-2]。为了研究康复护理配合针灸在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了60 例患者展开分组讨论,结果证明,该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预后效果,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30 例,本次入选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年龄皆分布在52 ~7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5±8.49)岁,参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11 脑出血患者占18 例,脑梗死患者占12例;联合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8:12,脑出血患者占17 例,脑梗死患者占13 例。经检查,两组患者皆符合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出现明显的站立不稳、 嘴歪、舌斜等症状),无精神疾病史,皆知悉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在年龄、性别等一般研究资料比较中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先对患者的偏瘫病情做准确评估,以此为依据选择穴位实施针灸,针对下肢存在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一般选择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以及环跳等穴位进行针灸;针对上肢存在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一般选择外关、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针对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一般选择在头部反射区进行针灸。坚持每天1 次针灸治疗,20min/ 次,1 周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

联合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康复护理配合针灸,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针对早期卧床不起的患者,首先,要做的是按摩患肢肌肉,避免长期缺乏运动造成肌肉萎缩。其次,做屈伸膝、肘、手指等训练,避免关节僵化逐渐失去正常运动功能;(2)针对能够起床活动的患者,可以辅助其进行站起和坐下的训练,可在板凳上做踢腿和屈伸膝的训练,以此来促进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3)针对能够独立行走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步行和上肢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拄拐步行、独立步行、上下楼梯和协调运动等训练,每天的运动量需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作适当调整。此外,还需注重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例如进食、穿衣、洗漱和如厕等方面的能力。坚持每天做以上康复训练,2次/d,30min/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肢体恢复活动能力;有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逐渐恢复;无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加重,缺乏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例数/60×100%。

(2)使用Barthel 指数和Fugl-Meyer 评价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进行评分[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3.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高于参照组的70%,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评分对比

通过Barthel 指数和Fugl-Meyer 标准对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小(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肢体运动能力 生活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30 29.94±4.62 63.51±5.02 32.19±3.83 68.75±5.45参照组 30 29.87±4.53 55.68±5.33 33.04±3.86 60.64±5.05 t - 0.059 5.857 0.856 5.978 P - 0.953 0.001 0.395 0.001

3. 讨论

中风偏瘫是一种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是指同一侧的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造成偏瘫的病因较为复杂多样,但就总体而言,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高都有着不可分离的关联[5]。实际上,任何可能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能导致偏瘫,而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病因。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分为四种,其一为早期偏瘫(偏瘫症状轻微、若不仔细检查易被遗漏),其二为弛缓性偏瘫(同侧上下肢运动障碍还伴随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其三为痉挛性偏瘫(通常是由弛缓性偏瘫发展而来,最显著的特点即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其四为意识障碍性偏瘫(多为突发性症状,常表现为头和眼各项一侧歪斜),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将很可能永久性的失去肢体活动功能,造成残疾的严重后果。

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外,还有传统的康复治疗,此外就是中医针灸治疗,本文着重研究康复护理配合针灸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不同部位功能障碍通选择穴位进行针对性的针灸,例如,下肢活动功能障碍选择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以及环跳等穴位,上肢活动功能障碍选择外关、曲池等穴位,语言功能存在障碍者选择头部反射区的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不仅能够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障碍,增强患者的意识,促进语言功能恢复,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活动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案,以此为标准进行的各项功能性锻炼,不仅加强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其进食、穿衣、洗漱和如厕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综合来看,若只是单独采取针灸治疗,其治疗后的康复效果不显著,只有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据研究数据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配合针灸,能够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取得良好的治疗预后效果,在护理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