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叶美玲 赵兵 陆萍
( 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脊髓损伤后可影响膀胱正常储存功能以及排出功能,脊髓损伤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可增加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脊髓损伤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中缺乏膀胱泌尿系统全面评估以及系统干预[1]。本次研究为论证品管圈活动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比较我院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分别行常规干预、品管圈活动干预等不同干预模式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尿管平均留置时间。
实验组(n=33 例):男,女分别18 例、15 例,年龄52 岁~75 岁,中位年龄为(63.62±1.12)岁。对照组(n=33 例):男,女分别17例、16例,年龄49岁~80岁,中位年龄为(63.42±1.11)岁。两组患者性别、中位年龄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参考我国2018 年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制定的成人急性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断标准确诊。(2)患者思维、认知正常且留置导尿管。排除标准:(1)排除思维、认知功能异常患者。(2)排除情绪躁动、不配合临床诊疗干预患者。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无菌条件指导下选用质地柔软的导尿管实施置管导尿,置管后将导尿管固定在腹壁,嘱患者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每日更换1 次集尿袋、导尿管每周更换1 次。嘱患者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2500 ~3000ml,记录患者出入量。待脊髓损伤恢复期使用10 号-14 号导尿管行间歇式导尿,该阶段患者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1800 ~2000ml,保证各时间节点饮水量均衡,每隔4h 导尿一次,以逐渐提升患者膀胱自我控制能力。
1.3.2 实验组 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方法:(1)本科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匿名选举方式选出圈长,确定圈名为“仁行圈”,本次活动的目的为“提升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自我管理能力”。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结合现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因应从患者、医护人员护理流程以及环境等角度思考,①脊髓损伤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缺乏膀胱功能锻炼信心,担忧家庭经济压力。②护理人员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膀胱护理中仪器操作不完善,观念陈旧,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准。③脊髓损伤患者受病友干扰、隐私保护不力,天气寒冷。(2)拟定活动计划:全体圈员通过小组式学习掌握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流程,并联系既往病历资料,向患者强调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膀胱干预的重要性,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并通过临床模拟的形式提升圈员沟通水平。(3)巩固措施及标准化护理流程,圈长统计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平均尿管留置时间,并通过与患者沟通的形式,了解护理干预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圈会,总结成果、阐述并分析问题,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72h 后膀胱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平均尿管留置时间,本次研究参考ESCA 量表判断患者膀胱自我管理能力,总分自0 分~172 分,伴随量表得分的提升患者膀胱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升。
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平均置管时间,实验组患者ESCA 量表得分高,平均置管时间短,具体情况见表。
表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平均置管时间(±s)
表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平均置管时间(±s)
组别 n ESCA 量表(分) 平均置管时间(天)实验组 33 142.23±5.23 4.26±1.23对照组 33 102.23±5.22 8.26±1.22 t-11.204 10.429 P-<0.05 <0.05
品管圈活动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工作性质的群体自发组成一个小圈体,集思广益,按照活动流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的一种灵活管理模式。脊髓损伤患者普遍存在尿潴留,伴随个体留置导尿时间的推移,尿路感染发生风险也随之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患者情绪、认知以及住院环境均可影响患者膀胱自我管理能力[2-3]。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ESCA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患者品管圈活动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可显著提升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自我护理能力,缩短导尿管置管时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