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陈娅梅

(楚雄州人民医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中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其病因仍在研究探讨中,但患有哮喘、变应性鼻炎、变应性体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时是导致慢性鼻-鼻窦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我院针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后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前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情况和临床效果研究分析,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在本科室进行鼻内镜术的60例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患者,两组均进行鼻内镜手术。对照组年龄为19~51岁,平均(32.0±3.5)岁。观察组年龄为20~49岁,平均(30.0±3.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所有患者定期行采血检查,记录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半个月内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伴哮喘患者、1个月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以及具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肾功不全的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项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式

1.2.1 基本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期检查,符合手术者予安排手术。手术采取采取全麻方式,有鼻中隔偏曲者予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然后对鼻腔及鼻窦不可逆病变组织予清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两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取鼻腔填塞物,清理鼻腔内凝血块及纤维素膜。

1.2.2 对照组:术后静脉注射抗菌素1周,未发生感染者改口服抗菌素1周。术后患者定期鼻腔冲洗以及复查各项指标。

1.2.3 观察组:术后静脉注射抗菌素1周,同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连续治疗17天。术后7天患者每天定时服用甲泼尼龙24mg;随后每2天减1片,共服药17天,术后患者定期鼻腔冲洗以及复查各项指标。

1.3 指标观察和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检查记录,比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窦口开放状态良好,术腔完全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②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术腔大部分已上皮化,部分区域存在水肿或形成肉芽组织,有少量脓性分泌物。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窦口出现狭窄、闭锁,术腔发生粘连,形成囊泡与肉芽,有大量脓性分泌物[2]。

1.4 统计学方式

将结果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109·L-1)

3.讨论

目前鼻内镜手术在临床已广泛开展,术后创面愈合是上皮化发展、黏膜良性转归与病理性改变之间相互竞争生长的一个过程,故手术不能将慢性鼻窦炎患者完全治愈[3]。目前研究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导致机体内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能力增强,促其活性物质释放,而发生一系列特异性改变[4]。本结果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成一定相关性,但由于本次实验样本数据较小,采血次数有限等原因,导致其敏感性较低,不能准确说明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明确相关性,需日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鼻内镜术后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控制病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可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此方法值得临床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