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林腾龙
(永春县中医院脾胃科 福建 泉州 362600)
胃癌为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经过多阶段演变而形成,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有学者经研究指出,肠型胃癌的发生是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直至胃癌的顺序进行演变的。胃癌前病变指的便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近些年来,临床通过采用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可有效阻止其朝着胃癌转变。其中,胃癌前病变的中医分型包括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几种,本文就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在中医学领域,胃癌前病变属于胃痛、反胃、嘈杂、痞满等范畴。《脾胃论》中指出,脾胃功能与机体的气血生化、抗病御邪以及各项生命活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当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可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在充实正气的同时,维持身体机能处于正常水平[1]。而当出现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等情况时,就有可能引起脾胃虚弱,正气失养,导致津液停滞于内,引起痰浊形成,对气机造成阻滞,引起痰凝、血瘀、气滞等。有学者经研究,认为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对脾胃造成损伤,或情志不畅引起肝木乘土等,发病机制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利,胃体失养等,进而使得气血在胃腑发生阻滞,引起胃络瘀阻,表现为缺氧、缺血,以及黏膜循环障碍,长久下来就会使得腺体发生萎缩、异型增生及恶变等。另有学者认为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即为脾胃虚弱,病机关键在于气虚血瘀,胃体失养,由气入血,久病必瘀,胃络血瘀为标,而脾胃气血则为本,二者之间互为因果[2]。
该病指的是病变不断扩展到了黏膜深部,破坏了腺体,使得胃黏膜变薄,固有层纤维化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8年便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纳入了胃癌前状态中,而伴发肠化生或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属于癌前病变。现代医学主要采取口服药物的方式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并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及依赖性,因而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有学者以51例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四君子汤加味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病理总有效率、症状总有效率以及HP(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76.47%、88.24%、65.52%,这一结果表明四君子汤加味对胃癌前病变的发展可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此外,也有其他学者分别采用自拟治萎合剂、自制养胃冲剂、自拟治萎化异汤等中药方剂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治疗,发现其治疗总有效率均可达到85%以上。另有学者在根除HP及叶酸治疗的基础上,对31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加服加味四君子汤,结果发现患者腹痛、痞满等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病理积分、临床治疗效果等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与优势[3]。
肠化生指的是胃粘膜表层的上皮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影响下,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胃粘膜中出现了与小肠或大肠粘膜相类似的上皮细胞的一种常见胃粘膜病变。上皮内瘤变也被称为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指的是胃粘膜的上皮与结构处于异常状态,为细胞再生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分化缺失或过度增生的现象,其中,增生的上皮细胞有分层,且比较拥挤,核增大失去极性,形态学上呈腺体结构紊乱及细胞异型性表现,但不具备恶性特征。近些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肠化生与上皮内瘤变为胃癌前病变的重要表现[4]。有学者以临床症状表现为腹中雷鸣、胃脘痞满及便溏等脾胃虚弱型肠化生患者为例,通过采用半夏泻心汤对其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增强患者胃粘膜的防护功能,促进胃粘膜萎缩腺体的再生及局部循环的改善,达到修复病变上皮的目的。此外,其他学者也分别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黄芪建中汤加减、柴芍六君加味等中药方剂对脾胃虚弱型肠上皮化生或腺异型增生患者进行治疗,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中医特色疗法为传统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易操作、价廉等特点及优势,在疾病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将3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观察组中,对其展开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与接受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66.7%相比明显升高,两组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的学者通过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也即对患者梁丘穴、中脘穴、上巨虚与下巨虚穴、三阴交穴及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同时对胃俞、脾俞及中脘等穴位展开贴敷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即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有的学者对观察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中药汤剂联合耳穴贴敷与艾灸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中药汤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达到91.7%,相比于对照组的86.1%明显升高,并且住院天数更短。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中药贴敷联合整脊推拿治疗,发现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8.57%,而单纯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64.86%;并且胃肠激素水平改善方面,中医药联合组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联合应用中药贴敷与整脊推拿手法,不但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可将患者胃肠激素分泌进行有效调节,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5]。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分别采用电热针、胃痛贴外敷中脘穴、TDP照射等方法来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现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炎症反应,不但可缓解腺体萎缩,还能将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效逆转,疗效相比于常规西药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及干预中,中医药治疗可起到独特的效果,其主要遵循治未病及辨证论治的思想,可将病情发展进行减慢,甚至还可起到逆转的效果。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中医药会在各类疾病的诊断以及人类预防保健中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