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4-05-15

崔波

(四川省兴文县中医医院外科 四川 宜宾 644400)

急性胆囊炎是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患者在发病后,腹部会剧烈疼痛,严重者会引发细菌感染,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2]。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男(n=20),女(n=25),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45.9±6.2)岁;参照组男(n=18),女(n=27),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44.6±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最终呈现的检验结果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重大心、肾、肺疾病与胆囊区域有严重粘连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处理后,在右肋缘下做斜形切口,观察患者腹腔情况,在明确胆囊位置后[3],将病变位置切除,行电凝止血,冲洗腹腔后,将伤口缝合。实验组行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处理,仰卧于床上,气管插管。在患者肚脐周围、右肋缘下、剑突下取三孔,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在1.73~1.99kpa。置入腹腔镜,仔细观察患者胆囊与腹腔情况,通过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暴露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将胆囊剥离,由剑突下取出,再进行止血并缝合。将器械取出,排空腹中气体,关闭腹腔,完成手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与临床效果。疗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与B超检查没有异常,则为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临床体改善明显,则为有效;患者症状与临床体征均没有好转,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实验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t值检验,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析(±s)

住院时间(d)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肛门排气时间(h)实验组 45 46.52±8.21 55.69±5.42 22.34±2.65 4.15±1.23参照组 45 75.98±8.36 125.34±10.34 35.46±3.87 7.85±1.48 t 16.8660 40.0213 18.7643 12.897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急性胆囊炎属于腹部外科疾病,在临床比较常见,常伴有胆囊结石[4]。诱发急性胆囊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过度劳累、进食油腻食物等。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传统胆囊切除术的创伤性大,术后伤口不容易愈合,会影响手术效果。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技术,其在临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是在患者腹部做2~4个切口,将导管插入腹腔中,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操作[5]。此种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出院。腹腔镜下手术可以避免患者腹腔暴露于空气中,对腹腔内部的损伤较小,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使用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后,与参照组手术情况相比,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方面,均要好于参照组,与参照组数据差异较大;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高达95.56%,与参照组82.22%总有效率相比,优势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运用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可以增强手术效果,改善手术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