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比较腹部手术后泮托拉唑与H2受体阻滞剂对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时间:2024-05-15

李文斌 来磊 徐爱武

(淳化县医院普外科 陕西 淳化 711200)

应激性溃疡出血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大出血或穿孔,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1]。目前有关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案众多,2002年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将PPI和H2受体阻滞剂作为该病的治疗药物之一。因此本文拟收集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分析泮托拉唑与H2受体阻滞剂对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62±15.27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4.31±16.1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1)中、重度应激反应的腹部手术后病人;(2)近期未使用过未用抑酸剂。

1.3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以往接受过腹部手术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腹部术后均给予相同治疗,如维持电解质平衡、给氧、能量维持、抗菌药物抗感染,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研究组给予泮托拉唑与西咪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1.4.1 对照组 西咪替丁:一次0.2g,一日2次。

1.4.2 研究组 西咪替丁服用方法同对照组,加用泮托拉唑注射剂:40mg/d静脉滴注。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两组腹部手术后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率。

1.6 统计学

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

研究组和对照组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6%,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

表 两组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

2.2 两组腹部手术后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率

研究组和对照组腹部手术后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率分别为2%、28%,比较有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多,主要原因为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不断完善,使得危重病人有了更多生存的机会,迁延了病情危重期,造成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众多研究指出腹部手术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与迷走神经兴奋、植物神经系统肾上腺轴紊乱造成靶器官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因此应激性溃疡出血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此类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6%,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腹部手术后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率分别为2%、28%,比较有差异(P<0.05)。可以看出,即泮托拉唑与西咪替丁对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效果优于泮托拉唑单一用药[2]。

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后,胃粘膜微循环障碍,胃粘膜缺血、缺氧,粘膜内PH值明显下降,胃粘膜上皮细胞不能分泌生理需求量的碳酸氢钠和粘液[3]。同时机体迷走神经兴奋后,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造成胃壁的局部水肿,粘膜充血,血浆外渗,引起胃粘膜缺血性坏死。还有研究指出胃黏膜中氨基已糖、磷脂成分先,使得粘膜抗损能力降低。因此,腹部手术后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要选用制酸抑酸和保护胃黏膜药物[4]。

本文所使用的泮托拉唑作用于胃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静脉滴注40mg泮托拉唑后胃内PH值为6.9,24小时胃内PH>4总时间百分比提升到93%。而当胃液pH>3.5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同时泮托拉唑不诱导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因此服用后副作用少。循证医学证实泮托拉唑对溃疡的预防出血优于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能竞争性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促进胃粘膜血流量增加,利于胃粘膜修复[5]。

本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药物使用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对照组出现2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显示泮托拉唑与西咪替丁药物耐受性好。因此,泮托拉唑与西咪替丁联合使用后不会增加药物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腹部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泮托拉唑与H2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后可以减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药物使用安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