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位护理对疝修补术后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影响

时间:2024-05-15

胡改霞

(山东省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 菏泽 274500)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儿童与老年人群,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疝修补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也更快,但是仍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疼痛及腹胀情况,影响术后康复[1]。常规护理方法以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健康宣教等方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腹胀发生,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差,难以获得满意效果。本研究将体位护理用于疝修补术后护理中,观察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腹胀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疝修补术患者中选取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8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3.58±4.12)岁;观察组18例,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3.41±4.0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指导家属进行饮食调节,术后早期下床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翻身: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用手按住切口同时翻身,左右均翻身10~20次,根据患者恢复状态及耐受情况调节翻身次数,避免伤口开裂。(2)体位选择:术后6h开始进行体位锻炼,先取头低脚高位,指导患者呈俯卧位,头部低下,抬高脚部,臀部抬高至胸部,促进气体分散与吸收。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疼痛重侧朝下,上膝关节屈曲90°~130°,下膝关节屈曲90°~180°,下膝关节在后,上膝关节在前,前后不重叠。上肢保持取舒适位置,持续30min后更换至另一侧卧位,每日左右侧位3~5次。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在术后1d、术后3d时对两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共10个刻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痛。

(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d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后1d 术后3d观察组 18 2.02±0.12 2.47±0.35对照组 18 2.11±0.15 3.84±0.69 t 1.987 7.512 P 0.054 0.000

2.2 两组腹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无腹胀发生,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22.22%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腹股沟疝是常见外科疾病,是由于老年人腹壁肌肉薄弱,且常伴有哮喘、便秘等,导致腹内压上升,推挤腹内脏器向腹壁薄弱处而成疝气[2]。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但是手术有一定创伤性,麻醉及手术刺激会抑制副交感神经,肠胃蠕动减慢,增加术后腹胀及非切口疼痛风险,不利于术后康复[3]。因此,在疝修补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腹胀及非切口疼痛发生,对远期预后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将体位护理用于疝修补术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体位护理可有效减轻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疝修补术后疼痛主要是由腹腔内气体与液体聚集于膈下,对膈神经造成刺激所致。在体位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翻身、取头低脚高位,可使气体分散,排出体外,也能恢复因麻醉导致的胃肠蠕动功能下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使肠道气体加速排出,从而降低腹胀及非切口疼痛风险[4]。每30min变换一次侧卧位方向,以髋关节与肩部、膝关节做支撑点,可保持肌肉放松,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在体位变换过程中,也能起到转移注意力、促进胃肠蠕动的目的,有间接减轻非切口疼痛及腹胀的效果[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无腹胀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体位护理可有效预防疝修补术后腹胀,减轻疼痛程度,为术后康复创造条件。

综合上述,体位护理可有效减轻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也能减少腹胀发生,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