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护理策略

时间:2024-05-15

薛霁晖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9)

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黏膜下肿瘤、早期癌症、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中,具有费用低、患者创伤小、疗效显著的特点[1]。近年来,临床广泛采用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MR)能够代替外科手术,但操作难度比较大,术中以及术后有一定风险,技术要求较高[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护理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食管38例,胃30例,肠道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5.1±3.6)岁,研究组术中出现出血共6例,其中4例50ml以下,2例50ml~100ml。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6.1±3.3)岁,对照组出现出血为10例,其中7例50ml以下,3例50ml~100ml,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统计不同部位患者出血例数和时间,记录每位患者出血的特点和止血措施以及预后的情况,判断出血的标准包括术中即刻出血、术后延迟出血、渗出性活动性出血、喷射状活动性出血。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包括前期多与医生沟通,了解术者的操作习惯,患者手术部位、方式,查阅患者的病情资料,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评估。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用药史,告知患者手术的大概过程及预估时间,作为患者需要做到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需要的合适体位,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术前根据情况选取合适的内镜及附件并妥善放置,便于操作,抢救药品及器械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术中与医生密切合作,充分领会医生的意图,密切观察手术创面有无渗血及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出血配合医生及时采取措施;术后加强健康知识宣传,使患者包括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告知患者术后可能会有的不适症状,对疾病恢复期有充分的认识,明确下床活动的时间及康复注意事项。开展饮食指导,对于患者开放饮食的时间以及具体饮食种类有详细的指导及跟踪。

1.3 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采用不同手术部位的出血率、出血时间、止血措施以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成功率、健康知识知晓情况、72h再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内镜治疗术式患者出血情况综合记录

患者总体出血发生率为20%,不同部位出血发生率为16.67%~21.05%,其中食管出血发生率最高。

表1 患者不同部位出血率、发生时间、止血措施和预后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情况、72h后再出血发生率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讨论

本次研究中患者总体出血发生率为20%,不同术式出血发生率为16.67%~21.05%,其中食管风险最高,主要是由于少数患者病变情况复杂,范围较大,术中可能出现内镜止血无法控制的较大出血量[3],因此需要在术前进行备血,建立留针静脉通道,同时准备好钛夹,热凝钳两把交替使用,氩离子体凝固器,相关急救药品,保证患者止血成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做到良好的医护患沟通,充分的术前准备,默契的医护配合及术后持续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和日常饮食康复指导,能够减少住院时间和延迟出血发生率,患者能够掌握更多疾病康复知识,对疾病的康复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并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