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杨通琴 方彦鹏(通讯作者) 岳馨 赵南义 张礼宪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贵州 贵阳 550003)
医学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设备和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1]。它以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为基础,辅助临床进行疾病诊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随着当代医学中医的繁荣发展,在中医医院利用各种现代影像技术诊断疾病,提高诊疗水平已逐渐占据优势;中医院校学生掌握基本的影像学知识对其今后临床及科研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帮助。目前,我校在本科教学中将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及心电图检查三部分原归属于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分离出来,单独开设了《临床医技》课程。但由于中医院校影像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学生对本学科理解不足、缺乏兴趣及掌握程度不高。本研究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出可行性的课程教学策略改革。
选取134名2015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完成本门课程学习的同学,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有客观题11道,其中单选题5道,共用题干多选题6道;主观题2道。统计客观题结果及所占比例。
11道客观题调查结果见表1及表2。在我们提供的四种提高教学方案中,现场技能演示成为第一选择,后两位为多媒体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传统的板书教学选择人数最少。
表1 单选题
表2 共用选项多选题(人数)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临床医技》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但由于课程设置欠缺,导致对本课程的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程度较低,改进及提高现有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因为《临床医技》较接近临床,同学们更愿意接受通过现场技能演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问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亦是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板书式教学作为辅助性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取代。
4.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有73%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源自课程内容较杂、课时较少。分析原因如下:目前我校无独立开设的《影像学》课程,而是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三部分共同组成《临床医技》课程。《临床医技》课程为限制性选修课,课时为36学时,其中影像学部分课时为16学时(理论课时为8学时,见习课时为4学时,自主学习为4学时)。2014年刘源[2]等调查显示多数中医院校影像学课程已经独立,采用西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材,成为单独一门课程,课时为32~36学时,与此对比,我校《临床医技》课程课时数少,课程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导致了在有限的课时数内课程内容不能深入开展,学生对知识点领悟力及理解深度不足。
4.1.2 教学目的针对性不明确 中医院校影像学多借鉴西医院校临床专业甚至影像专业的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西医院校教学目的主要是针对医学影像图像开展观察、分析,并总结出其表现特征及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再进一步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出综合判断[3]。简言之,目的是培养具有影像检查或诊断技术思维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教学大纲的确立对应着适当的学时数、要求掌握知识点多、对前期学习的基础学科掌握程度高。中医专业学生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教学时数明显少于西医学生,存在着相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正是影像诊断的必要基础[4]。中医院校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下完成所有教学任务,难免采用“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等单一的以灌输为施教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缺乏探究,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对综合能力的掌握较差[5]。因此,中医院校影像学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不能完全照搬西医院校。
4.1.3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医学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超声、核磁共振成像、X线,CT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一门以图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影像图片[6]。老师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均为多媒体教学,通过影像学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收知识,积极性与兴趣并不高;同时,参与教学的老师均来自于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学生互动技巧不够,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4.1.4 见习、实习操作少 《临床医技》课程属于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理论基础课程后较早接触的与临床相关课程,学生选择本门课程的兴趣浓厚。影像部分见习课仅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影像操作流程及诊断思路,学生无法真实接触医学影像学的实际工作环境,理论知识枯燥、临床操作又缺乏,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
4.2.1 适当增加《临床医技》影像学学时 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随着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技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影像诊断从单一形态学诊断变化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的临床需求,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如果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很难满足临床的需要[7]。无论从临床应用还是理论教学中,它都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有新技术与新方法融入的新型学科,教授的内容也将越来越多,课时的增加是必要的。
4.2.2 制定对应的教学培养方案 中医院校开设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宗旨是服务于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强调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初步培养科研能力[8]。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应放在使学生掌握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传承中医药学能力,又具有现代意识,利用现代诊断方法,发展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优秀人才[9]。中医院校应该综合自身特点、发展需求及对中医学生的培养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符合中医院校特点、客观实际的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因材施教,让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侧重点的学,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4.2.3 避免单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多媒体教学法能快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生动的展现给学生;启发性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BL教学模式围绕问题进行讲课,同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作为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通过小测试等手段,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学习;现场技能演示能更直观向学生展示临床技能;案例分析法能启发学生对影像学在临床中应用的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多思考、表达、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主导思维能力[8]。
4.2.4 “互联网+”教学融入见习及自主学习中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大量投入使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11]。我教研室教师尝试了运用微信方式与学生交流,进行期末复习及疑难解答等教学活动,取得良好反响。这使得我们可以考虑把“互联网+”常规融入到日常及课后教学中,特别是对于操作直观的实习及见习课程。如通过现场直播,实时把在医院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成像及诊断全过程分享至课堂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见习及实习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临床主要诊断手段之一,是医生无论诊治疾病还是科学研究都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中医院校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中医院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方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