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朱政 李文远 王玥 刘永斌
(兰州石化总医院心内科 甘肃 兰州 73006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病变较严重的一种冠心病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共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阻塞的病变。本实验挑选44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分析其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和影响因素,详细总结报告如下。
挑选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纳入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3例手术未开通,其余41例患者根据治疗后心功能是否改善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为23例和1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41~75岁,平均年龄(52.8±9.8)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3例;所有患者经心电图、CT检查和心肌核素显像均诊断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纳入方法:在介入治疗前,患者均需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存在心肌梗死情况;所有患者造影结果显示为100%动脉血管阻塞,阻塞血管直径在2.5mm及以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评定为0级。两组患者在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采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绞痛病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吸烟史、用药史、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sCr)、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等临床指标,同时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侧枝循环程度,观察前者通过Amplatz法和Judkins法对患者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由2名及以上的专业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评判,若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则可以评定患者相关血管受到累及。同时借助Retrop法对后者进行评估,分级标准:病变远端血管均存在清晰影像,且对比剂浓度和健康血管相同,即3级;病变远端存在长段血管显影,但比健康血管影像浅且缓慢,即2级;当病变远端仅存在细微的小段血管显影,或者对比剂显影,即1级;若病变远端不呈现对比剂显影,即0级,侧枝循环良好:2~3级;侧枝循环较差:0~1级[2]。
患者临床指标和心功能改善影响因素由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行(±s),行t值检验,若P<0.05,则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在hs-CRP、LDL-C、TG、TC、FPG、sCr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NT-proBNP、侧枝循环程度和单支血管病变率等指标对比存在较明显差异(P<0.05)。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与其心绞痛病程、年龄等存在紧密的关联,具体见表1。
表1 心功能改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冠心病较常见的一种病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其临床症状为心绞痛等,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常规药物进行血管化治疗,以此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出现,而介入治疗是近几年冠心病患者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但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心肌细胞长期保持在缺氧缺血环境中,最后迫使心脏丧失收缩功能,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心功能改善的因素,保证冠状动脉血液正常运行。从该实验可见,两组患者在hs-CRP、LDL-C、TG、TC、FPG、sCr等临床指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NT-proBNP、侧枝循环程度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绞痛病程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的主要因素,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与年龄大的患者相比,年龄轻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程均较短、肾脏功能等更加健全、危险因素更少;而心绞痛是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症状,其病程长短可间接显示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心绞痛病程长,心肌缺血时间较长,极易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引发不可逆坏死情况,最后心功能不可恢复[3]。
综上所述,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成功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年龄轻、心绞痛病程短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效果更好,由此可知,年龄和心绞痛病程是影响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的主要因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