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手法矫正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05-15

许彬沩 蔡天华

(东阳市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疼痛科 浙江 东阳 322104)

交感型颈椎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以及视觉障碍等,对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应该分析疗效更加确切的治疗方法[1]。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为交感型神经病患者86例,对手法矫正与星状神经阻滞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为交感型神经病患者86例,病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之间,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有70岁,年龄最小者为25岁,平均年龄为(40.7±3.9)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4±0.38)年。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矫正组(n=43)和阻滞组(n=43),矫正组与阻滞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运用手法矫正为矫正组患者提供治疗服务,患者的体位选择仰位与坐位,按照各阶段颈椎所对应的软组织区域进行一定的放松与舒缓,恢复患者颈椎的后仰与旋转功能,同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影像学资料对其非解剖位置的颈椎节段进行手法矫正,控制每次的治疗时间在20~30分钟,每天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

1.2.2 应用星状神经阻滞为阻滞组患者提供治疗服务,治疗的方法选择前侧入路气管旁穿刺法,选择体位为仰卧位,保证患者头部处于正中位置,常规消毒铺巾之后垂直进针,在触及第6颈椎横突后退针1~2mm,回吸无血和气候注入浓度为0.15%的利多卡因10ml,平卧观察30分钟且无异常后进行下一步治疗,每天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进行观察,评分项目包括主要症状、体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三个指标,评分的满分为29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颈椎功能越好。

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颈和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可以参加正常劳动与工作为痊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基本消失,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的劳动与工作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体征有明显改善为好转;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颈椎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用(±s)表示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用%表示患者治疗效果,并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矫正组43例患者治疗效果与阻滞组43例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2.2 矫正组43例患者治疗后颈椎功能评分明显优于阻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对比分析(分)

3.讨论

星状神经阻滞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以保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的稳定,让处于抑制或者是兴奋状态的交感神经恢复正常,但是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维持时间较短,操作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的更好治疗和康复[2]。

手法矫正是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运用这一治疗手段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治疗,可以有效的舒缓颈椎和轴位组织、韧带的紧张状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其颈椎轴位肌肉的痉挛紧张状态,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相比具有更为理想和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予以临床推广以及运用[3-4]。在本次试验研究中,矫正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与阻滞组患相比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手法矫正的运用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颈椎功能,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1]陈林,张建凯,张倩,等.颈复康颗粒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4,26(11):1528-1530.

[2]钟志国,刘敬.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难治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06):924-926.

[3]闻树林,曾小锋,李祖毅,等.矫正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3):1138-1139.

[4]王延艳.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机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5):96-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