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杨海平
(广安区花桥中心卫生院 四川 广安 638008)
甲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甲状腺良性肿瘤,大部分(约70%-80%)甲状腺肿瘤患者均为良性病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发于中青年群体中,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1]。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虽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切口较大,患者术后痛感较为强烈,并伴有多种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而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2015年12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0~61岁,平均(50.77±3.48)岁,肿瘤部位:左侧17例,右侧15例,峡部8例,病理分型: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肿瘤直径1.4~6.0cm,平均(3.92±0.55)cm;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1~61岁,平均(51.31±3.59)岁,肿瘤部位:左侧18例,右侧17例,峡部6例,病理分型:甲状腺腺瘤2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肿瘤直径1.5~6.0cm,平均(3.98±0.61)cm。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患者;术前均经甲状腺超声、甲状腺抗体检测确定为良性甲状腺瘤;神志清楚且无语言障碍[3];
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伴有肢体先天残疾患者[4]。
对照组实施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行颈丛阻滞麻醉,选取颈前弧形区域,与胸锁关节上缘相距2cm位置做横向切口,使用高频电刀,对颈前筋膜、颈阔肌进行游离,随后切开患者颈白线,朝向两侧同步牵拉,保证甲状腺肌瘤和颈前肌充分暴露,根据患者腺瘤体积、部位和数量等情况合理确定切除范围,切除过程中避开血管和神经,术后留置硅胶引流管,止血病缝合切口。
观察组实施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确定锁骨上方1~2cm处做平行切口,保证切口中心处于锁骨交界位置,单侧腺瘤取4.0cm,双侧腺瘤取6.0cm,保证其处于良好的手术视野下,对切口区域皮下组织实施药物干预,给予患者肾上腺素(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2193)联合氯化钠注射(长春豪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484),前者浓度为0.5%,用量为1ml,后者取10~20ml,将二者充分混合后皮下注射,注射后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着患者的皮下组织,对其颈前肌群疏松结缔组织进行分离,保证分离终端达到甲状腺上极0.5cm~1.0cm位置,沿正中线切开颈白线,在未结扎状态下,医者无需处理患者颈前静脉,且无需切断患者胸骨甲状腺肌和胸骨舌骨肌,利用皮钳拉开两侧组织,充分暴露甲状腺,仔细观察患者甲状腺状态,根据患者时机情况,必要时将肌瘤送病理诊断,对良性瘤体进行缝合,并吊起甲状腺瘤体,周围进行钳夹处理,有效探查覆盖部分甲状腺组织,对其内部瘤体进行切除处理,切除后对甲状腺残端进行缝合和修复,最后开展电凝止血关闭切口,并利用无创缝合线进行切口缝合,无需设置引流管,稍微加压包扎即可,两组患者术后均基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持续给药3~5d。
临床疗效比较,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切口完全愈合,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明显改善,切口愈合良好;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疼痛情况比较,疼痛情况评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评分,分值越低说明痛感越轻微;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包括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和颈部麻木不适。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小,VAS评分较低,手术时间较短,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VAS评分观察组 41 25.21±3.15 89.34±3.45 4.01±1.22对照组 41 36.34±3.84 104.66±3.12 5.97±1.02 t-- 14.349 19.003 7.892 P--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吞咽困难、颈部麻木不适发生率为2.44%、4.88%、2.44%,均低于对照组14.63%、19.51%、17.07%,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甲状腺瘤临床较为常见,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绝大部分患者均为良性病变,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但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良性病变多为单发,瘤体生长缓慢,患者吞咽时会伴有上下移动情况。甲状腺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具体发病与如下因素相关:第一,癌基因及其生长因子,患者机体存在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或突变情况;第二,电离辐射,其属甲状腺的重要致癌因素;第三,雌激素,近年来临床研究指出雌激素会对甲状腺生长造成影响,其可促进垂体释放更多的TSH,以此作用于甲状腺,当机体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其TSH水平随即升高,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并且临床实践经验表明,约10%左右的甲状腺良性病变会进展恶化,因此及时合理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针对甲状腺瘤患者,考虑上述致病因素,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可彻底切除病灶,避免病变恶化或复发,但传统切除术创伤较大,患者预后质量不佳,因此临床日渐重视手术方式改良,以求降低对患者伤害,其中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效果理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小,VAS评分较低,手术时间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吞咽困难、颈部麻木不适发生率为2.44%、4.88%he 2.44%,均低于对照组14.63%/19.51%he 17.07%,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切口较长,手术操作过程中会切断患者的颈前肌群,手术创伤较为严重,且术后需要留置引流管,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同时在切除过程中,会对患者颈前肌和颈阔肌造成伤害,颈部皮肤或皮下各层次易出现粘连情况,对患者呼吸和发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颈部疼痛等问题,同时长切口会留有疤痕,患者接受度较低,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虽然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但是在手术指标、疼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存在明显劣势。目前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和美观意识不断增强,在看中手术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术后恢复情况,针对甲状腺瘤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如何保护颈前肌群、缩减切口长度和降低出血量成为临床探究的关键。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可满足上述要求,在具体手术过程中对颈前肌群伤害较小,不会干扰颈部正常活动,且术后无需留置引流管,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安全性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切口较小,视野暴露不足,具体操作需保证在直视下进行,充分暴露操作位置,进而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避免对周围血管或神经造成伤害。
综上,在甲状腺瘤治疗中,改良小切口手术效果理想,患者术后痛感较小,恢复较快,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推荐推广。但是本次研究样本容量较小,且并未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回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需在今后研究中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探究。
[1]罗飞,冯勇军,李明忠,等.改良Miccoli腔镜辅助下手术与颈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a02):179-179.
[2]李婷,刘新梅,耿金秀,等.颈前小切口入路与改良Miccoli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5):68-71.
[3]高峰,吴迟.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比较[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5):514-516.
[4]李静龙,刘文瑶,李宇,等.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手术应用于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8):880-881.
[5]孙太冉,李秀芬,鲁蓓,等.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对比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173-17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