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吕璐
(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广安 638000)
职业性噪声聋(ONID)属于我国的一类法定职业病,主要是指劳动者长期接触噪音或暴露于噪音环境所产生的以耳蜗病理变化为主的渐进性、感音性的听觉损害,从而逐渐发展至耳聋。据有临床研究显示,其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主要与接触噪声环境时间的长短、噪声性质、噪声强度及个人的身体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1]。发病后早期临床特征为高频听力适度下降,但若在此阶段及时脱离噪声环境或给予药物控制治疗,则患者听力可逐渐恢复,伴随着在噪音环境下的暴露时间越长,听力下降程度越明显,出现耳鸣等症状,甚至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如耳聋。目前,在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近几年来,随着高压氧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指出,应用高压氧治疗方式也可以缓解噪声聋疾病的听力损伤程度[2]。本文主要针对我院52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
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3月,选取52例我院进行治疗的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26)和实验组(n=26),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4∶12,年龄段43~78岁,平均年龄(60.5±8.2)岁,轻度噪声聋患者16例,中度噪声聋患者10例;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5∶11,年龄段44~77岁,平均年龄(60.5±7.8)岁,轻度噪声聋患者16例,中度噪声聋患者10例。上述资料比较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一致。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功能不全患者;②有头部外伤史,以及继发性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害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49-2014》的诊断标准,其诊断分级包括轻度:26~40dB;中度:41~55;>56dB为重度;②所有患者均无耳毒性药物服用史、无遗传性聋史、无耳科疾病史、无耳毒性药物服用史、也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听力损伤史[3]。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先进行听力损伤程度的检测。医护人员首先了解基本病情,再进行临床给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进行治疗,如弥可保(生产企业:江苏信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00002),进行肌肉注射,每次0.5mg,维生素B1,每次10mg,3次/日,维生素B12,每次50μg,1次/日,同时辅助给予常氧进行治疗,在HBO舱内用常氧与N2的混合气加压至0.2MPa,持续性吸氧40min,中间进行休息时间为10~15min。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在高压氧治疗,采用空气加压氧舱HBOC,YYC-20SB 8型,进行治疗,氧舱纯氧持续压力为0.2MPa,然后给予加压,持续稳定吸氧时间为1h,最后再减压15~20min,1次/d,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4]。多给予面罩吸氧,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
观察各小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取得的疗效,以及自觉耳鸣、自觉听力下降评分,同时对500、1000、2000、4000Hz的纯音听阈也进统计分析。通过通道诊断型纯音听力计进行纯音听力测定,然后对患者的自觉症状进行调查统计评分,视患者治疗前的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程度各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耳鸣及听力的改善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显效:耳鸣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纯音听阈下降;好转:耳鸣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纯音听阈水平逐渐下降;无效:耳鸣等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症状。总效率=显效率率+好转率。
汇总的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 16.0版进行本次实验所研究的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统计指标显示存在差异(P<0.05),并纳入了统计学范畴。
实验组患者有显效15例(57.69%)、好转10例(38.46%)及无效1例(3.84%),总效率为96.15%,对照组出现显效10例(38.46%)、好转9例(34.61%)及无效7例(26.92%),总效率为73.07%,两小组间数据结果对比显示:χ2=5.318,P<0.05。
实验组患者的自觉耳鸣评分(6.2±1.5)及自觉听力下降评分(6.5±1.3),对照组患者的自觉耳鸣评分(8.2±1.4)及自觉听力下降评分(8.9±1.5),与实验组相比较高,数据结果显示:t1=4970、t2=6.165,P<0.05。
治疗前,实验组500、1000、2000、4000Hz的纯音听阈分别为(32.5±3.6)、(33.4±5.2)、(36.7±3.6)、(58.2±5.3)、对照组在500、1000、2000、4000Hz的纯音听阈分别(33.2±3.1)、(33.2±5.3)、(36.9±3.9)、(58.5±5.1),经小组间的数据结果对比显示,t1=0.751、t2=0.137、t3=0.192、t4=0.207,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500、1000、2000、4000Hz的纯音听阈分别为(27.5±3.6)、(27.2±5.2)、(29.7±3.6)、(45.4±5.3)、对照组在500、1000、2000、4000Hz的纯音听阈分别(32.2±3.1)、(32.4±5.3)、(35.9±3.9)、(56.5±5.1),各个评分均与实验组相比较高,数据结果显示有差异,t1=5.044、t2=3.571、t3=5.956、t4=7.695,P<0.05。
职业性噪声聋又称为噪声性耳聋,是现代较常见的一类职业病。主要诊断该疾病标准:连续在噪声环境中工作3年及其以上,进行纯音测听显示为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职业性噪声聋发病后主要的损伤部位是耳蜗,初期症状为听力下降,但由于患者不重视,甚至忽视,随着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导致患者出现耳鸣及进行性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目前,到迄今为止临床医学中对于职业性噪声聋,依旧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很难化缓解患者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的临床症状[5]。据有临床研究显示,其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主要与接触噪声环境时间的长短、噪声性质、噪声强度及个人的身体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在临床上,高压氧治疗被广泛应用,其高压氧治疗的定义,主要是通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于大气压的环境里,患者不断吸入纯氧(100%)治疗疾病的一个过程。高压氧吸入主要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血氧弥散能力,使血氧弥散距离增大、血浆溶氧含量增加,可以提升组织、细胞及血液中的氧分压含量,从而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便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最后进一步提高机体的修复组织能力。一些有学者分析认为,听力损伤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可以改善内耳听器的缺氧环境,提高耳内损伤的血氧含量,从而促进内耳听器功能的恢复。在本文研究中,应用高压氧治疗的实验组总效率为96.15%远低于常规药物+常压氧治疗的73.07%,同时对患者治疗后的自觉耳鸣及自觉听力下降程度,根据患者主诉情况进行自觉评分,实验组的自觉耳鸣评分下降至(6.2±1.5),自觉听力下降评分至(6.5±1.3)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分别为(8.2±1.4)、(8.9±1.5)相比较高,同时在高压氧治疗后,患者在各个环境中的纯音听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进行常氧治疗中,主要为氧+氮的混合气体,经人体吸入后,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氮氧含量,不能维持体内氮平衡,容易损伤其它器官及其组织,安全性较差。
高压氧治疗方法经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是对耳蜗损伤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该方法可以增加内耳组织的血氧含量,尽快提高氧分压,还可以促进神经功能和脑干细胞的恢复,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高压氧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职业性噪声聋疾病疗效相对较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减轻耳蜗损伤,促进患者听力恢复的关键和重要部分,该方法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治疗。同时在应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预防,尽量减少在噪音环境中的工作时间,对于噪声强度不同的职业,完善屏蔽声音设备,改善噪音环境,同时还要提高自身机体及抵抗力。
综上所述,针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有效缓解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治疗中吸入纯氧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时增加了血氧含量,改善了耳蜗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修复,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1]李斌,郑倩玲,黄家文,等.64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职业医学,2012,39(3):218-219.
[2]李欢,乔月华,于宁.高压氧与氢气防治噪声性耳聋的研究进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3):212-216.
[3]樊春月,郑倩玲,陈建忠,等.高压氧治疗不同程度噪声性听力损失效果的临床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10):1153-1156.
[4]王雪玲,马娟,张红香.声频共振电疗法辅助治疗职业性噪声聋的疗效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6(1):50-52.
[5]聂敏,刘宇清,魏友洪.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橡胶厂工人职业噪声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8):622-6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