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刘立群 彭敏红
(1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空军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肩袖是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支点关节,肩袖损伤在中老年群体更加多见,数据显示在中老年群体中约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1]。由于肩袖损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重点分析浮针疗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将我院门诊收治的77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22例,有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7~68岁,中间值(54.21±3.21)岁。观察组39例,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25例,有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4~69岁,中间值(53.67±3.18)岁。对照组、观察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可对比分析。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肩袖损伤;②年龄大于18岁;③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身心障碍、精神障碍者;②既往接受过肩袖手术史;④合并肩部骨折或脱位;⑤严重全身性感染、严重出血倾向者。
对照组:采用封闭治疗,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与125g/ml的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对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7天1次,14天为1疗程。
观察组:操作者寻找患者患肌,先以冈上肌、冈下肌进行寻找,找到具体的患肌之处。确定患肌位置后,嘱咐患者坐立位,于患肌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5~10cm选取1~2个进针点,将针尖对准患肌,对皮肤表面进行局部消毒后使用M规格的一次性浮针及进针器进针,以15~30°平刺进针、皮下运针,进针深度掌握在2.5cm~3.5cm,以进针点作为支点,操作者手握针柄,针尖以支点为中心做扇形运动,角度控制在25°~30°,整个扫散过程保持均匀、柔和,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扫散操作当中配合需要灌注活动,完成扫散和再灌注活动,将针芯抽出,留置软套管,利用胶布将管座固定在皮肤上。留管时间4-6h,留管时间不能超过1天,嘱咐患者到留置时间后自己拔除软套管,拔出后按压针孔2~3min。按需治疗5天,每日一次,治疗5次后每间隔1日治疗1次,14天1疗程。
对比两组肩关节功能情况,使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2]评估肩关节功能情况,优:肩关节活动不受限,肩周无疼痛,外展肌力Ⅴ级;良,关节活动略受限,外展功能丧失<30°,剧烈活动时肩周偶有疼痛,外展肌力Ⅳ级;可,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外展功能丧失30°~40°,日常活动时肩周疼痛,外展肌力Ⅲ,Ⅳ级;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外展功能丧失>40°,肩周持续疼痛,外展肌力Ⅱ级。优加良计入优良率。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优良率76.32%(29/38)低于观察组优良率92.31%(36/39),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分析两组Hardegger肩关节功能情况[n(%)]
肩袖损伤主要是因外伤发生时上臂外展着地受伤或手提重物等,因肩关节暴力外展上举、挫伤,进而导致局部血供不足,加上中老年群体肩袖关节退行病变,导致肩袖损伤。或者是肩袖组织因肩峰下长期受到撞击而产生退变,部分慢性刺激也可导致肩峰下滑囊炎、无菌性炎症与肌腱侵袭。
浮针疗法是采用一次性浮针工具,通过在局限性病痛周围的皮下浅筋膜针刺治疗,浮针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疗效明显,操作简单,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少,对于多种疼痛疾病有着广泛应用。在浮针治疗的过程中,其作用在浅筋膜处,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病情的恢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优良率76.32%(29/38)低于观察组优良率92.31%(36/39),差异显著,P<0.05。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解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针灸学术理念、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与针灸不同的是,针灸是竖立插针,浮针疗法是横着插针[4]。而浮针是浮针疗法的专用工具,因其仅作用在皮下层,像漂浮在肌肉层的表面,发挥出治疗目的[5]。浮针疗法是在皮下使用针具,进行大面积扫散,以通筋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6]。
综上所述,针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浮针疗法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