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超声特征及病理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15

王新娟 周燕 姚刚亮(通讯作者)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病理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2鲁木齐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所技术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功能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城市居民。有研究认为,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是乳腺导管内癌(DCIS)进展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过渡阶段[1]。为进一步探究三者的临床诊断特征,本文对近年至我院接受检查的207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1月间至我院接受检查的乳腺癌患者207例,排除合并有其他肿瘤后,依据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三组。DCIS组患者61例,年龄26~65(44.3±10.7)岁,病灶62个;DCIS-MI组患者69例,年龄24~68(46.2±11.0)岁,病灶69个;IDC组患者77例,年龄26~67(45.7±11.4)岁,病灶74个。三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方法 手术前2周内接受乳腺超声检查。仪器型号:东芝-Aplio 500型;频率:10~12MHz。检查中取仰卧位,双臂自然向外伸展摆放;以乳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扫查全部乳房;随后使用高频X线对患者乳腺进行检查[2]。

1.2.2 手术和病理诊断方法 具体手术方法以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分别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及保乳手术等方案[3]。术后将切除组织样本装入标本瓶内妥善保管,并及时转送检验科进行检查。

1.3 评价标准

1.3.1 超声影像诊断方法 影像的诊断由两名至少两年以上超声影像诊断工作经验的医师负责,以美国BI-RADS乳腺分级标准为参考对三组患者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

1.3.2 病理学诊断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包括乳腺癌原癌基因、孕激素受体(PR)和雌激素受体(ER)。PR和ER≥10%为阳性,反之为阴性;乳腺癌原癌基因通过细胞膜染色阳性的半定量法进行界定,以10%和30%作为临界点。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三组患者超声影像特征差异

存在微小钙化项目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超声影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超声影像特征比较(%)

2.2 对比三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特征

三组的PR阳性率和ER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原癌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三组的病理学诊断特征对比(%)

3.讨论

本研究中三组的超声影像结果对比,显示DCIS-MI组的肿瘤平均大小>DCIS组。这是由于随着导管内病灶变大,组织内部张力不断提高,导管基底膜被浸润,进而突破导管上皮基底膜,形成IDC。超声影像还表明三组患者在血流信号分级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血流信号等级越高,其恶性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处于DCIS-MI时期的肿瘤生长速度快,血管呈走形紊乱、缠绕迂曲样,血供也更为丰富,因此其血流信号分级较高的比例明显较高。

乳腺癌原癌基因是一种与乳腺癌关联最为紧密的原癌基因,该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及存活等活动的调节,其浓度水平高低能直接反应乳腺癌的生成期、复发率、恶性程度。本次研究表明乳腺癌原癌基因在三组患者中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对于判断乳腺导管病变程度有一定的帮助;而由于处于导管内癌时期时性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三组患者的PR和ER阳性率无显著的区别,无法作为判断CIS、DCIS-MI和IDC三者的依据。

综上所述,DCIS、DCIS-MI与IDC的超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存在些许差异,临床可依此诊断和鉴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