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杨军 陈明双(通讯作者)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600)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事故的不断增加,临床危重症创伤患者也随之不断增多,绝大多数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大量出血并无法控制。因此,针对这些患者应早期监测其凝血功能,使其凝血以及止血系统平衡恢复,并指导后续相关治疗。血栓弹力图简称TEG,它是一项动态监控凝血状态的技术,在临床外科逐渐被广泛应用[1]。
选择2018年1月-12月的100例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包括26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年龄在19岁~70岁,平均年龄为(42.2±17.2)岁;对照组包括25例男患者,25例女患者,年龄在20岁~71岁,平均年龄为(42.5±17.3)岁。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与输血24小时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与输血24小时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TT(s) FIB(g/L)输血前 输血24小时后 输血前 输血24小时后 输血前 输血24小时后 输血前 输血24小时后观察组 50 18.20±3.84 12.02±2.40 41.96±8.22 30.76±4.97 26.32±4.86 18.96±3.41 1.43±0.32 3.47±1.05对照组 50 18.21±3.95 15.04±3.28 41.99±8.45 34.98±5.28 26.38±4.84 22.14±3.53 1.46±0.28 2.61±0.88 t 0.137 3.695 0.069 3.958 0.214 4.269 0.253 4.59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凝血功能监测以及输血治疗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血栓弹力图仪检测以及输血治疗的指导。根据患者的检测指标结果,对其进行输血治疗指导,具体内容:患者创伤处于出血状态,并且与正常范围相比,患者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TT(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至正常值1.5倍需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若FIB(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则需补充冷沉淀凝血因子。TEG指导输血指标:R值大于正常范围,则补充普通冰冻血浆,补充标准为15ml/kg;若MA值小于70,则输注血小板制品;若K值大于正常值及α角<正常范围,则需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剂量10~15ml/kg、2~4U/10kg。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血制品输注量比对照组少,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制品使用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制品使用情况(±s)
组别 例数 血小板(治疗量) 血浆(ml) 冷沉淀(U) 红悬液(U)观察组 50 2.76±0.34 311.2±80.5 15.5±2.0 5.5±1.3对照组 50 3.83±0.57 448.3±81.8 22.9±2.8 7.8±1.4 t 5.693 42.695 11.248 6.395 P<0.05 <0.05 <0.05 <0.05
由表2,输血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输血24小时后,观察组的PT、APTT、TT指标比对照组低,FIB指标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差异。输血24小时后的PT、APTT、TT指标明显低于输血前,FIB指标显著高于输血前,具有显著差异。
早期检测危重症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是极其重要的,可为临床输血治疗提高依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技术相比,TEG是参考全血标本对凝血动态过程曲线进行绘制,不仅可以观察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间动态作用,还可以了解FIB的溶解过程以及血凝块的形成[2]。
综上,使用血栓弹力图仪指导临床输血,可以在有效减少了血制品输注量前提下,明显改善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和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