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于晓荣

(成都新世纪妇儿医院妇产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妇产科临床的常见疾病,主要因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导致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异常所致,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1]。有研究表明,PFD的发病机制与妊娠及分娩有密切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的产妇产后会发生尿失禁[2]。针对PFD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法国pheniⅹ盆底功能治疗仪利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来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我院363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的应用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363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单胎,经阴道分娩,且排除阴道炎、泌尿系感染、盆腔手术史、孕12周以上引产史、急性生殖系统炎症、盆底肌康复治疗史、中途退出及失访者。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9.58±3.46)岁;新生儿出生时体重2.9~4.0kg,平均(3.22±1.24)kg,孕周37~42周,平均(39.24±2.65)周。入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选择法国pheniⅹUSB4盆底功能治疗仪,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将盆底肌肉治疗头缓慢置入阴道,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确定治疗方案,电刺激疗法中电流强度控制在15-70mA,频率控制5-85Hz,脉宽控制20~740微秒,以产妇自觉无疼痛感及肌肉收缩感为宜。以此对患者实施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场景反射、A3反射等治疗,20min/次,2次/周,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配合阴道哑铃训练及盆底肌凯格尔训练,定期来院复查盆底功能。治疗后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

1.3 评价标准

(1)盆底肌力:根据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进行描述,Ⅰ级:阴道肌肉颤动;Ⅱ级:不完全收缩;Ⅲ级:完全收缩无对抗;Ⅳ级:完全收缩有轻微对抗;Ⅴ级:完全收缩持续对抗[3]。(2)脏器脱垂:根据POP-Q分类标准评进行评价:0度:无脱垂;Ⅰ度:脱垂在处女膜1cm以上;Ⅱ度:脱垂在处女膜上1cm以内。(3)尿失禁诊断标准:患者在体位改变、打喷嚏、大笑、咳嗽、运动时发生不自主漏尿即判断为尿失禁[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情况

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Ⅰ级及Ⅱ级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情况[n(%)]

2.2 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

治疗后患者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n(%)]

3.讨论

女性盆底是保持直肠、子宫及膀胱等脏器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的重要结构,部分产妇在妊娠分娩后承受过因盆底肌肉功能受损而引发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3]。盆底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其中电刺激是临床上防治盆底肌肉萎缩及损伤的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不同频率及强度的电流刺激来促进阴道、尿道口及肛门周围的肌肉收缩。而生物反馈可有效控制盆底肌肉的不良收缩,并及时纠正或改进不良收缩,指导正确的盆底肌活动,以促进主动、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1]。综合治疗时可协同性的提高盆底肌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Ⅰ级及Ⅱ级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综上所述,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