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急性偏瘫患者血清b-FGF动态分析及病因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4-05-15

杨雷(通讯作者) 邓舒 赵迁浩 车武强 梁乃正

(昆明市儿童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0)

急性偏瘫综合征(acute hemiplegia syndrome,AHS)是一种获得性神经系统综合征,常见于较健康情况下突然出现程度不等的一侧肢体瘫痪,主因脑内血管闭塞造成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和坏死。近年来,无外伤病史和感染表现的AHS日趋增加,外科手段建立颅内外新的供血通道的治疗方法颇具成效。我们将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儿童(14岁以下)AHS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病因分组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l.1 一般资料

2012年1 月—2018年6月收治本院的儿童(14岁以下)AHS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5月~14岁。有外伤史者18例,上呼吸道感染史者15例。同期选择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女各25例;年龄3~14(8.6±5.5)岁。

1.2 临床特点

右侧偏瘫28例,左侧偏瘫23例,双侧瘫痪1例。患侧肢体0~4级,偏侧肌张力增高20例,伴中枢性面瘫24例,周围性面瘫3例,巴氏征阳性35例,伴发症状以发热、咳嗽、腹泻较多31例,惊厥12例,此外有肢体麻木、失语、头痛等症状。

1.3 血清b-FGF测定

患者及对照组均在入院当天为治疗前和入院后3天抽静脉血5毫升,收集后分离血清,-80度冰箱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统一检测样本b-FGF含量。

1.4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行头颅CT,CTA,脑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部分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1.5 诊断

通过脑脊液化验等辅助检查,诊断颅内感染疾病23例,诊断颅脑损伤18例,脑血管疾病11例。

1.6 治疗

本组病例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脑细胞治疗,使用尼莫地平、能量合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疗程14~21天,对症对因治疗,选用透血脑屏障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或鲁米那。使用甘露醇降颅压等,患儿均给予高压氧治疗。部分患儿接受外科手术建立新的颅内外供血通道。

1.7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血清b-FGF水平

所有患儿血清b-FGF为37.22±15.18;入院后三天为41.16±16.33,对照组为23.45±9.4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不同病因AHS患儿血清b-FGF水平比较

入院当天,颅内感染组为40.26±17.62;颅脑损伤组为36.37±14.56;脑血管病组为34.83±15.46。

入院后3天治疗中患者血清b-FGF为:颅内感染组为45.32±18.09;颅脑损伤组为38.56±13.22;脑血管病组为37.27±14.55。

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表 不同病因AHS患儿血清b-FGF水平比较(,ng/L)

表 不同病因AHS患儿血清b-FGF水平比较(,ng/L)

n 入院当天(未治疗)入院后3天(治疗)感染疾病组 23 40.26±17.62 45.32±18.09颅脑损伤组 18 36.37±14.56 38.56±13.22脑血管疾病组 11 34.83±15.46 37.27±14.55对照组 50 23.45±9.45-

3.讨论

小儿急性肢体偏瘫病变主因是由于闭塞性脑动脉病变引起脑血管灌注不足而累及一侧皮质脊髓束的功能。近年来,随着MRA、CTA的广泛应用,血管性病变的发现率明显增加[1]。本组病例感染引起的非特异性脑血管缺血性病变占44.2%。颅脑外伤发病占34.6%,其次是脑血管病变占21.2%。当然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局限性脑血管炎,造成组织局部缺血坏死而形成偏瘫。此类与患儿年龄偏小机体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有关。

无论病因如何,患侧供应基底节、内囊、运动区皮层的脑动脉闭塞是主因,虽大多数患儿经内科治疗肢体运动功能可恢复,但近年来治疗期MR、MRA追踪和随访发现,部分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困难,脑缺血灶侧枝循环建立困难。而颅内外动脉搭桥、带蒂血管贴附及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多点钻孔等外科治疗手段有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尽早建立侧枝循环是减少远期功能障碍的方法之一[2]。

b-FGF是一类由纤维生长因子(FGF)基因家族编码的结构相关的蛋白质,Lee等[3]首先提出b-FGF是肿瘤血管形成中主要的血管形成因子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及趋化作用,及促有丝分裂原生产,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胶原酶促使降解基底膜等作用。以后大量研究证实b-FGF具备丝裂原活性,还能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

本研究对血清中b-FGF定量测定显示各种病因组患儿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脑缺血急性期即有b-FGF表达的增高。Cheung等[5]在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观察到明显的脑缺血和水肿,伴随着脑毛细血管新生数目增加,额部和纹状体皮质b-FGF表达增强,在脑缺血损伤中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增加与b-FGF的表达增强呈正相关。此外,b-FGF还有很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可优先扩张脑血管甚至特异性扩张梗死周围血管而不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半暗带的血供,减少梗死面积[6]。Kobatake等[7]发现b-FGF干预下,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增加了近4倍,脑梗死面积减少了57%。本组患者在入院后3天复查血清b-FGF与入院当天比较多有升高,但尚无统计学差异。

在AHS恢复期,持续升高的b-FGF可能参与缺血区侧枝循环建立的分子机制。新生的代偿小血管增生、粗大、扭曲,形成病理血管,由于新生血管壁薄,甚至伴有粟粒状小动脉瘤形成,可能容易破裂出血[8]。而早期颅内外血循环沟通手术能否改变病例新生血管的生长方式,改变b-F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尚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