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陈渝 白岚 魏芳

(重庆酉阳县人民医院五官科 重庆 409800)

临床常见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患病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临床特征包括悬韧带脆弱且数量少、眼轴长、眼球壁薄弱、玻璃体液化、眼球突出等,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视觉功能障碍[1],包括视力下降、失明等,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本文对50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了如下研究及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选择50例(58眼),均自愿参与,选自2017年3月—2019年2月,利用随机双盲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25例(29眼),男女患者比例15:10,年龄53岁至74岁,中位年龄65.5岁,眼轴长度26.55mm至34.03mm,中位长度29.66mm;对照组25例(29眼),男女患者比例14:11,年龄54岁至75岁,中位年龄65.0岁,眼轴长度26.53mm至34.05mm,中位长度29.65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运用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表面麻醉后,在患者颞侧做一透明角膜切口,口径2.75mm,于对侧做一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开展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并实现水分离及水分层,在囊袋上进行拦截劈核并摘除晶状体核,使用超声乳化系统,将皮质抽吸干净后,向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将前房、囊袋内黏弹剂抽吸干净并自隧道切口注水,自行闭合后,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于患者结膜囊以实现包眼处理。

实验组治疗过程中运用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在患者患眼11点钟位做一口径3mm透明角膜切口,在3点钟位做一角膜缘内辅助切口,实施晶状体前囊膜环形撕囊操作时使用撕囊镊,对晶状体核开展劈核操作时使用超声乳化手柄头及劈核钩,劈核操作重复进行,至核分为数块为止,将部分硬核使用超声乳化头吸出,向前房注入适量黏弹剂并酌情扩大主切口[2],扩大前应参照残余晶状体核特点,取出残余晶状体核时使用有齿镊,注吸晶状体皮质。将黏弹剂注入患者术眼囊袋及前房内,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并注吸黏弹剂,待切口自闭后宣布术毕。在此期间,劈核操作能量、流量、最大阻塞压分别是30%、26ml/min、400mmHg。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软件选择SPSS19.0软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实验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更为理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术后视力低于0.1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2、3。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术后视力低于0.1情况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对比(,mm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对比(,mm2)

组别 例数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实验组 29 2411.5±122.4 2568.2±128.5对照组 29 2105.7±111.6 2298.5±119.5 t 9.9419 8.2767 P<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常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但是,由于患者术中使用超声处理晶状体硬核的能量较多,加之超声时间较长,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另外,由于患者缺少前玻璃体支撑、晶状体囊袋薄等特点,发生后囊破裂几率大大增加[3],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晶状体核或者晶状体皮质脱入玻璃体腔等情况发生[4]。因此,临床上对如何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效果理想。

综上,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可有效提升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