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苏林志
(宝鸡市金台医院 陕西 宝鸡 721001)
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是腹股沟疝。其分为直疝与斜疝两种类型,发病机制是腹壁薄弱或缺损,治疗手段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但其具有创伤性强或术后恢复缓慢等缺陷,影响患者病情康复。随着腹腔镜术发展,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往往采用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其具有疼痛轻、疗效确切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具时效性[1]。为分析腹腔镜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择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腹股沟疝患者90例,研究组(n=45):男30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9.24±11.39)岁;其中直疝有25例,斜疝有20例;对照组(n=45):男28例,女17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9.16±11.24)岁;其中直疝有24例,斜疝有21例。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2];原发单侧;自愿参与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
排除标准:严重原发性疾病;存在手术禁忌证;嵌顿疝;恶性肿瘤;沟通障碍;病历资料不全。
对照组实施平片无张力修补术,给予患者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取5~6cm常规疝气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后实施组织分离,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精索内侧位置明确疝囊后给予高位结扎措施,放置并固定补片后将腹外斜肌腱膜外环实施缝合,逐层将切口缝合则手术结束。
研究组采用腹腔镜TAPP术,给予仰卧位+全身麻醉,患者脐部下缘位置将套管置入其中,建立气腹后放置腹腔镜对腹腔情况实施观察,在平脐下3~5cm位置与左右腹直肌外缘位置各放置套管1个,对腹膜前间隙利用电钩分离,确保腹壁下血管、腹横肌弓状缘与精索等结构充分暴露,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剥离病囊与腹壁(直疝)或从精索下方将病囊剥离(斜疝),将聚丙烯网片置入其中确保耻骨肌孔能被完全覆盖并固定,最后缝合切口即可[3]。
观察指标:评估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统计发生伤口脂肪液化、尿潴留与阴囊血肿的并发症。
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观察指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n术中出血量(mL)术后进食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研究组45 20.28±5.42 9.82±2.13 12.36±3.49 4.65±1.13对照组45 45.36±7.31 16.34±4.57 26.75±6.08 7.02±2.39 t - 18.4878 8.6746 13.7695 6.0137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组较对照组并发症率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例)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指腹股沟区缺损造成患者腹腔内脏器向外突出形成疝气,根据疝环位置将该疾病划分成直疝与斜疝两种,若不及时采用对症治疗措施,则累及阴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该疾病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其与机体生理结构相吻合,疗效确切,但该术式创伤性较强且术后恢复缓慢,术后患者易发生并发症,导致病情易复发,影响最终手术效果,因此切实采用对症治疗措施很重要。
有研究报道[4],腹腔镜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其属于新型手术方式,利用对应的圆形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能完全覆盖耻骨肌孔,修复缺损的组织,确保机体潜在的薄弱区域均能被覆盖,避免该部位发生腹股沟疝的风险,与腹壁平行结构吻合能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该术式原理与患者腹股沟病理或解剖结构具相似性,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明确腹股沟结构,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发生切口感染,具有时效性。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本研究与韩亚飞,邓银田,张会群等[5]人的文献报道具相似性,疗效确切,具时效性。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腔镜TAPP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与术后进食时间,促进病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