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4-05-15

王杰

(重庆市区万州中医院 重庆 404000)

股骨头和股骨颈是机体躯体和下肢之间的连接,是机体重要的承重结构,但易受外力冲击。股骨粗隆骨折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极为常见,骨折如未及时复位将有很大的致残风险,甚至致死。因此精准确定骨折类型并及时进行解剖复位对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本文对术前多层螺旋CT重建和X线检查确定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骨折性质做了探究,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骨科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建组(48例)和X线组(48例)。入选患者均为单纯性股骨粗隆骨折,伤后48h内及时送医,无多发骨折情况。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共有男患52例,女患44例,年龄32~55岁,平均(40.9±2.1)岁。重建组骨折原因:摔伤35例,交通事故伤13例,股骨头中心移位(6.72±2.31)mm。X线组骨折原因:摔伤32例,交通事故伤16例,股骨头中心移位(6.68±2.44)mm。两组病患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和生化指标等基础检查。重建组患者术前接受股骨近端CT三维重建检查,仪器为东芝16排螺旋CT机,电压120kV,电流100mA,扫描层3mm,依照骨算法,重建512×512矩阵。三维重建出患者受创部位的横断面影像、矢状位影像和冠状位影像。分析出患者股骨近端解剖结构,根据重建图像建立立体解剖形态模型,确定下解剖轴线,据此进行手术解剖复位。X线组患者术前进行X线检查,仪器为西门子数字X线机,根据X线片确定骨折解剖结构,开展手术复位。术后统一为两组患者股骨近端做螺旋CT三维重建,确定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记录患者术后到可下地行走的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内固定物的稳定性。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作为骨折解剖复位效果的评价指标,以患者术后到可下地行走的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内固定物的稳定性为长期疗效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数单位为率,行χ2检验。计量单位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股骨截面位移比 股骨颈前倾角(°)股骨的颈干角(°)重建组 48 0.33±0.09 12.48±3.51 126.48±5.53 X线组 48 0.51±0.13 16.04±4.15 134.25±6.42 t - 7.8872 4.5378 6.3531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骨折长期疗效指标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长期疗效指标比较

3.讨论

股骨处作为躯体主要承重部位,一旦骨折或复位不及时会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畸形愈合等,甚至终身致残。手术进行骨折解剖复位对于患者日后生活至关重要,术前骨折解剖位的确定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复位的效果。我们在多层螺旋CT重建和X线检查确定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骨折性质的对比研究中发现,重建组患者术后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均较X线组恢复明显,差异显著。且该组患者在术后恢复、固定物稳定性指标上显著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多层螺旋CT重建可以形象地还原骨折情况,提供了多个方向的解剖结构,并据此建立解剖形态模型,精准确定股骨解剖轴线,帮助医生进行手术骨折复位。三维重建相较于常规X线检查更为准确,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