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时间:2024-05-15

王亚莉 武海燕(通讯作者)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血液静脉输注完成治疗过程。输血治疗不仅可以为患者维持血容量、补充血液量、提升血压力、抵抗休克和出血性休克,还能够将带氧能力的红细胞输送到患者身体中以降低急性缺氧症带来的损伤,纠正凝血因子缺失造成的血液凝固障碍。输血不良反应一般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集体出现的各类新的临床症状,常见的有溶血、过敏、发热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影响非常大,轻者影响治疗,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输血治疗必须采取谨慎态度,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尽快消除不良反应和负面作用,以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254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记录,同时分析这些病例中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选取的患者病例中,有男性患者3628例、女性患者2626例,患者年龄从1周到8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7±12.0岁。进行血液输注时的主要成分为血浆、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浮液、洗涤红细胞、冷沉淀、阴性全血、冰冻洗涤红细胞,总计输注13312袋,全部由血液中心正规渠道提供。

1.2 方法

根据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有关制度的要求,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定期交至医院输血科汇总记录。输血科要客观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对患者病例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输血日期、输注血液成分、输血史、过敏史等。

1.3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严密观察患者状态,主要出现如下几种不良反应:首先,输血后1至2小时内出现体温升高超过1摄氏度情况,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后判断为发热性不良反应。其次,输血后患者出现休克、荨麻疹等过敏不良反应。再次,部分患者由于非免疫因素造成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受到破坏,出现不良反应。最后部分患者出现肺水肿、细菌污染反应、紫癜、空气栓塞等其他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中记录的6254例患者中,共计出现3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12%,其中出现过敏反应的22例,占比0.352%;出现发热反应的10例,占比0.160%,未出现溶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2.2 不同输血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从患者需求来看,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和血浆和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输血成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输血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从患者病例情况分析得出,患者性别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年龄、输血史以及过敏史的缓和逐渐存在不良反应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4 不同科室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从科室角度将患者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液病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8例,占比1.415%,非血液病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4例,占比0.281%,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2.5 白细胞过滤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研究表明,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输血患者的年龄、输血史、过敏史都会诱发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前应关注患者基本情况,出现类似特征时密切关注,临床上应当积极利用白细胞过滤器等有效措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