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64排螺旋CT一站式检查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探讨

时间:2024-05-15

周小忠 黄鑫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 影像科 广西 梧州 543001)

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至直肠等多个部位。有文献报道,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40%[1]。因此,及时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和发生部位对临床处置方案的选择和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镜检查(胃镜、胶囊内镜、肠镜)是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内镜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而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范围宽、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力高及图像后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及腔内、外情况,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2],本文旨在对我院临床确诊的50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 CT一站式检查进行分析,以探讨多排螺旋CT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病例共50例(内镜或手术证实),男性29例,女性21 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柏油样便、鲜血便、不同程度的贫血;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 64排螺旋CT进行一站式扫描,患者检查前无需胃肠道准备,无需口服或经导管灌入阴性/阳性对比剂。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平扫及CTA、增强扫描):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检查方法:(1)先进行全腹CT平扫:层厚5mm,层间距2.5mm,矩阵64×0.625mm,螺距0.797,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标准算法重建。(2)全腹部CTA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50mgI/ml)70~80ml,注射速率4~5ml/s,采用团注追踪法当检测点CT值达到设定阈值时(150HU)自动触发扫描,层厚0.9mm,层间距0.45mm,矩阵64×0.625mm,螺距0.609,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标准算法重建。(3)静脉期扫描:延迟60S左右行静脉期扫描,扫描参数同CT平扫。扫描所得原始图像数据传到PHILIPS星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 (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腹腔血管及腹腔脏器,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1.2.2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函数功能建立自动数据处理系统。

2.结果

2.1 经分析发现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43例(86%)发现对比剂外溢到胃、肠腔中,外溢对比剂呈线样喷射状、斑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且随时间推移于静脉期扫描时外溢对比剂的量和范围增大,形态发生变化,可以判定为急性活动性出血,同时这43例活动性出血患者中有39例平扫时发现相应管腔内有斑片状液性略高-高密度影;其余7例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溢。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真阳性43例、假阴性5例、真阴性2例、假阳性0例,64排螺旋CT一站式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8.6%,见表。

表 64排螺旋CT一站式检查各部位出血情况(例)

2.2 5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现出血原因48例,其中发生于上消化道33例(其中4例发现出血的原因、未见活动性出血),约占66%;发生于下消化道15例(其中1例发现出血的原因、未见活动性出血),约占30%;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64排螺旋CT一站式检查的病变检出符合率达96%。

2.3 48 例CT发现出血病因病例中胃、十二指肠溃疡18例(37.5%),胃癌5例(10.4%),胃间质瘤2例(4.2%),十二指肠憩室6例(12.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4.2%),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2.1%),小肠血管瘤3例(6.2%),小肠间质瘤3例(6.2%),结肠、直肠癌5例(10.4%),结肠憩室2例(4.2%),直肠溃疡1例(2.1%),与内镜、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CT诊断符合率为94%,其中1例胃癌误诊为胃溃疡。

3.讨论

胃肠道64排螺旋CT一站式扫描是对胃镜(食道、胃、十二指肠检查)、肠镜(结、直肠检查)的进一步有效补充完善,同时更是胃镜、肠镜检查盲区(小肠)或内镜检查不成功时的快速、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消化道出血的确切解剖位置、出血的原因,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内科治疗、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特别是在诊治急性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3]。

消化道出血患者64排螺旋CT一站式扫描无需进行胃肠道准备,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急性活动性出血通常为急症,没有充足的时间作消化道准备,同时若消化道内引入阴性或阳性对比剂、会稀释或掩盖消化道内高密度血液[4],不利于初步判断消化道出血的部位。本研究中有39例活动性出血患者CT平扫时发现相应管腔内有斑片状液性略高-高密度积血影,后经CT增强扫描证实确为活动性出血灶所在部位,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没有必要进行胃肠道准备。但是消化道内高密度积血需要注意与消化道内高密度食物、粪便以及胃肠道运动伪影进行鉴别,鉴别的要点有:胃肠道内高密度食物、粪便在三期扫描中其形态、密度及位置不会变化,而且增强扫描不会强化;胃肠道运动伪影在三期扫描过程中因为时间的推移其可消失、位置变化,且形态多呈线状、片状,走行较僵直。通过对这些干扰因素的排除可以减少误诊率。

本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一站式扫描(三期扫描)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准确率达96%。首先CT平扫可以发现胃肠道管腔内斑片状液性略高-高密度积血影,对出血部位有个初步预判,当然不是所有消化道出血患者都能观察到高密度积血影、有些呈等或低密度影,这与出血的量、速度及患者是否贫血等相关;本研究有39例发现胃肠道管腔内斑片状液性略高-高密度积血影,发生率约78%(39/50),与石磊等[5]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CT平扫可以预先发现胃肠道内高密度食物、粪便及胃肠道运动伪影等干扰因素,可以提高CT增强血管成像及静脉期扫描判断是否有对比剂外溢的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其次经CT平扫后行CTA、静脉期扫描可以发现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血管内高密度对比剂外溢入管腔中、且随时间推移溢出的量增加即可证明急性活动性出血,同时在后处理工作站对腹腔血管进行后处理(MPR、MIP、VR)有利于对出血进行定位[4]以及观察腹腔动脉是否有夹层、是否有栓子、是否扭转等情况。本研究中有43例发现高密度对比剂外溢入管腔中,约占86%(43/50),诊断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8.6%,和Sun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Kuhle等[7]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当消化道出血的速度达0.4ml/min时CT增强可以发现对比剂外溢,所以当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速度低于该临界值时或CT检查时处于出血间歇期时不能观察到对比剂外溢征象[5],本研究有5例假阴性(见表)。但是64排螺旋CT一站式扫描(三期扫描)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全面观察管腔、管壁及壁外情况,所以不论是否可以观察到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对比剂外溢,CT一站式检查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查找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潘亚菊、梁韬等[8、9]研究显示MSCT可以准确的发现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本研究中发现上消化道病变33例、约占66%,下消化道病变15例、约占30%,与消化道出血常见发病部位为上消化道相符,具体病因诊断中以胃肠道溃疡为主(38.6%),其次为胃肠道肿瘤(31.2%),其中有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属于肠壁外病变、且于CT增强静脉期检出,所以在扫描规范中静脉期扫描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观察腹腔静脉是否有静脉血栓或静脉性出血,也可以观察病变的强化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肿瘤性病变。本研究的病因诊断结果与内镜、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符合率为9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陈光斌等[10]在CTA指导下可以简便迅速行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且准确性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本研究中经64排螺旋CT一站式检查后行外科手术治疗21例,内镜下治疗18例,介入治疗6例,内科保守治疗5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图像分辨力高、适用范围广,其一站式检查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快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出血的原因,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处置能力、特别是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对临床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