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王远绘
(浙江省安吉县杭垓镇中心卫生院药剂科 浙江 湖州 313305)
阿奇霉素是儿科较为常用抗生素,其具有广泛抗菌谱,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常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1]。但从临床应用现状观察发现,该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根据患者的体质其不良反应的程度也不同,轻微者可自动缓解,严重者可累及其器官和其他系统,甚至对其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因而,如何提升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成为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就关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展开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阐述。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1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99例。A组中男性患儿51例, 女性患儿48例;年龄最小的2岁,年龄最大的11岁,平均年龄(7.08±0.57)岁;疾病类型:上呼吸感染50例,下呼吸道感染49例。B组中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49例;年龄最小的2岁,年龄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7.14±0.56)岁;疾病类型:上呼吸感染52例,下呼吸道感染46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学会批准,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患儿;符合阿奇霉素使用指征患儿;无全身炎症反应患儿。排除标准:存在阿奇霉素禁忌症患儿;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
A组给予阿奇霉素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10960167)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首日给予500mg进行治疗,每日1次,第二日起每日250mg,每日1次,治疗5天后停止服药。B组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50648)进行治疗,用法用量:按照10ml/kg取适量阿奇霉素与5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2天。两组观察其用药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处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统计其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若其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不发展和累及器官和其他系统则为轻度;若其不良反应较为显著,且其器官和其他系统轻微受累则为中度;若其不良反应严重,且严重累及其器官和其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则为重度。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两组共12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6例患者出现皮肤系统不良反应,1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例全身反应,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均为0例,由此可见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为主。
通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A组发生率较高,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通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严重程度发现,A组的中度占比较高,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阿奇霉素属于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是从红霉素中提取出的15环含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主要是通过对病原体的核糖体50s亚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进行抑制发挥抗菌作用,其与红霉素相比的抗菌效果较强,其抗菌谱较为广泛,因而也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阿奇霉素临床给药方式主要分为口服和静脉滴注,因为其口服后可迅速被吸收,并达到峰值,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且组织渗透性较优,因而临床上通过口服给药于患者进行治疗[4]。此外,大环内酯抗生素被认为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最少的抗生素,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为在儿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最为常用于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其阿奇霉素的靶效应良好,进入人体后可快速的与巨噬细胞结合,被其摄取后在炎性反应的趋化作用下在患者的感染位置聚集起来,然后保持稳定的速度释放出阿奇霉素作用于感染部位,不断发挥抗菌作用,从而使得患者感染情况得到缓解,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较高,可持续性的对患者作用较长的时间[5]。但从目前该药物在儿科临床应用观察发现,仍是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198例患儿中共出现18例用药不良反应,其中,12例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6例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1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例全身反应,未见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均等类型不良反应。由这一结果可看出,阿奇霉素在儿科中的应用安全性仍需要提升,尤其是注意防范其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这两类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见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笔者经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其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存在器官功能和系统功能发育不全的情况,尤其是在消化道、肾脏和肝脏等这些方面的代谢功能较差,因而机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强[6]。阿奇霉素在人体中本身的排泄速度就较为缓慢,而患儿饮食结构以易消化和易吸收为主,因而其较容易产生饥饿感,而当患儿出现饥饿感时其的消化道系统代谢功能就会下降,因而容易导致其药物不良成分的排泄速度降低,从而使得药物不良成分囤积在其消化道中,对其消化道造成刺激,引起消化道相关不良反应。其次,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皮肤系统疾病也较多,主要以过敏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药物吸收后可进入患儿的血液循环中,患儿因为肝脏代谢功能处于发育阶段,机体较差时其的代谢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使得其药物代谢物未能及时排除,囤积在患儿血液中,诱发过敏等皮肤系统不良反应[7]。
本次研究还观察患儿阿奇霉素口服用药和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显示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其较为严重,两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口服用药是一次性对患儿作用,血药浓度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并能在其体内快速的扩散,排泄较为缓慢,因而较容易诱发其发生不良反应。而注射用药主要是滴注的方式,滴注前均会进行皮试,皮试就可排除一部分过敏患儿,及时调整用药,避免其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此外,静脉滴注可依据患儿的情况对其的滴速进行控制,并可在其滴注期间观察其症状,及时发现不适并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其不良反应继续发展,对其的器官和其他系统造成影响[8]。
综上所述,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类型以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为主,其口服不良反应较多且较为严重,静脉滴注较少且较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