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房文鑫(通讯作者) 何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急性心肌梗死泛指在冠状动脉病变之后产生的血供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的持久性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高发病率与病死率的特点[1]。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发病患者呈逐渐年轻化倾向发展[2]。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实验组:男性43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为33~63岁,平均年龄为(42.94±6.22)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2.56±6.1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在外院诊断心肌梗死,转至我院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患者经“120”护送或自行就诊时,危重症者直接送入抢救室;症状不典型者,先至诊室经由医生初步诊断后送至抢救室,根据医嘱执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如床旁监护仪监护,给氧,开放静脉通道,静脉采血,联系心电图室医生到室完成心电图,让患者卧床休息,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转运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建立急性胸痛救治小组完成护理与诊疗工作,其由急诊科医生、护士等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主要实施内容如下。
1.2.1 优化接诊流程 护士接收到急救中心显示有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室时,立即做好接诊准备并通知医生。在听到救护车鸣笛时,立即将抢救床推至急救大厅门口接诊,并将病人迅速送入抢救室。与此同时,开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若由家属陪同或无家属陪同的胸痛胸闷患者至预检分诊台就诊时,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帮助无家属陪同的患者联系家属。
1.2.2 优化病情评估 预检护士由具有工作5年以上急诊科工作经验、业务熟悉的护士担当。护士接诊病人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看患者面色,意识,呼吸等;询问患者胸闷胸痛的情况,包括胸痛的部位、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胸痛的性质、影响胸痛加重或缓解因素、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有无伴随症状,既往史,用药史,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史等。
1.2.3 优化救治流程 患者入抢救室后,要立即给予患者中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采集血标本,检验单予加盖“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章”,即送即查,并在30分钟内取回检验报告,其中心梗二项在抢救室完成化验。开放静脉通路,在血压适宜的情况下,遵医嘱予硝酸甘油扩冠;由抢救室医生完成18导联心电图并快速读图。一旦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予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口服。田倩等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安全,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3]。若患者疼痛剧烈,必要时遵医嘱予适量吗啡止痛。同时电话联系CCU医生会诊,根据患者情况收治CCU病房或直接送导管室进行PCI术。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并及时处理恶性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衰等并发症,做好抢救记录的书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由于发病急,剧烈疼痛和气急引起的濒死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躁动等,且均可加重病情,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缓解其焦虑、紧张等情绪;另外,指导家属予患者心理安慰,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1.2.4 优化转运流程 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及转运流程》。由CCU医生决定患者送至CCU病房或导管室进行PCI手术。(1)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决定能否转运。其中能转运者,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护士填写抢救记录单和转运交接单。携带好急救药品和除颤仪,必要时,贴起搏电极片备用。确认转运路线,并通知相关科室。(2)转运途中予除颤仪持续监测,严格观察患者的意识、心率、心律,保持各管道通畅,由急诊医生和护士一起陪同转送,如若发生病情变化,立即予紧急抢救,直至患者安全抵达。(3)到达科室后,详细交接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用药情况等。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过床,严格禁止患者自行用力过床。在整个转运过程中,除颤仪应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并持续予给氧。
1.2.5 优化护理人员管理 医院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管理,确保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模拟演练,规范护理行为。科室安排专人管理急诊药品和仪器设备,并制定完善的急诊仪器操作流程。科内所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项仪器设备的使用,每班检查仪器,确保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病人后,及时做好终末处理,并及时补充急救物品与药品。科室每月护理查房时有专人进行相关操作演练,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提升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1.3 评估指标
对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心梗二项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的时间等进行对比。分诊评估时间指患者从预检台分诊至入抢救室的时间;心电图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心电图出结果的时间;口服双抗的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时间;停留抢救室的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转出抢救室的时间。与此同时,统计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抢救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时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s)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s)
组别 n 分诊评估时间 心电图时间 口服双抗时间 停留抢救室时间实验组 86 1.5±0.4 5.2±1.1 18.8±0.3 31.2±5.8对照组 86 2.8±0.6 12.3±1.6 35.3±0.4 52.7±6.8 P - <0.01 <0.01 <0.01 <0.01
2.2 比较两组的满意度评分,实验组满意度为96.5±1.5分,对照组92.3±2.6分,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s)
对照组(n=86)实验组(n=86) t P满意度 92.3±2.6 96.5±1.5 3.71 >0.05
心肌梗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则导致心肌坏死[4]。急诊室接诊、确诊、抢救、转运等各个环节耗费的时间都影响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本文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优化急诊护理人员管理及接诊流程,可以缩短接诊时间;优化救治流程,在救治过程中,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能够有效缩短诊断所需时间,为后期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多宝贵时间[5]。优化转运流程,能够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并且降低转运风险。实验组在抢救过程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