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父母越催 孩子越反感 其实是触发了“超限效应”

时间:2024-05-15

文·刘雨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热播的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男孩上台哭诉说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因为小学的时候,妈妈要求他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小学六年他一共吃了2190个。小学毕业后,他终于不用被要求吃苹果了,但妈妈转而开始要求他吃鸡蛋,吃了一年半,总共吃了547个鸡蛋。他最后说道:“妈,虽然苹果和鸡蛋都很有营养,但是,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节目一经播出,在网上引起了宝爸宝妈们的广泛热议。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是“感同身受”。

事实上,我们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和那个“苹果/鸡蛋男孩” 类似的经历。这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招牌,希望孩子能够全盘接受自己对其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那么,“超限效应”有哪些“踩坑误区”呢?

数数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踩过的“坑”

反复催促孩子做事情

就拿晩上洗澡这件事来说,我相信大多数家庭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父母从晚饭后没多久就开始催促孩子去洗澡,催促了十几次,直到晚上10点,孩子依然没洗,这时候父母就会耐不住性子和孩子“吵翻”,最后反而导致孩子更不愿意如父母的愿,洗得更晚。所以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切忌因过量引起反弹。

大道理重复地讲

很多时候父母会疯狂地向孩子们输出那些听了无数次的大道理,“父母赚钱养你不容易,你不能任性,玩具就不买了”“你不是小孩子了,要谦让、懂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你是学生,就该好好学习”……父母本意是约束孩子的行为,使其未来能有所成就,可是一旦这些道理总是出现在孩子们耳边,他们会感到厌烦,结果适得其反。

对身体好的东西要多吃点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杰米扬的汤》。杰米扬为人热情好客,有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觉得鱼汤味道的确很鲜美,对杰米扬的厨艺赞不绝口。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觉得喝得有点儿多了,满头大汗。可杰米扬没有察觉到朋友的不适,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日常的亲子交往中。父母希望孩子多吃些健康营养的食物是没错的,但如果频繁地劝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再多吃点”,往往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烦和逆反。

踩这些“坑”的家长不在少数,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在不引发“超限效应”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做好他该做的事情。

家长如何规避引发孩子的“超限效应”

可以提醒,但不要替代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还有事情没做”。比如孩子学习、写作业、睡觉、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过度替代。当我们为他的事情着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不着急了,因为他作业写不完,父母会比他更着急。当有一天孩子变得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毫不在乎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因为孩子这个模样,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画勾画出来的。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替代、停止包办。父母管教孩子不是管理孩子的行为,而是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思维。

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由点到面”把话题不断扩散开来。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衣服没叠好,便从“不爱干净,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开始说,一直说到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佳”。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没有叠好,父母引导孩子将衣服收拾干净即可,但是一些父母却不断将事情扩大化,说了一大堆,结果引发了“超限效应”,最后孩子把门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学习。”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极度不耐烦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反抗”,又怎么可能会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间呢?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时,尽量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父母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