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什么会酒后吐真言亚洲人“酒后潮热反应”说明什么

时间:2024-05-15

◎ 文·本刊综合

◎ 指导专家·李明(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由于基因上的差别,西方人多能豪饮,而大多数国人却小酌即醉。但是,豪饮、小酌皆伤身心。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因为饮酒造成疾病、交通事故、家庭暴力等,近几十年来日见增多。

“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杯中之物”,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无论古今中外,酒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瘦比黄花的女子,“不知今宵酒醒何处”感伤离别的浪子……酒,可助兴亦可消愁。可以说,没有酒,人类的生活似乎平淡了许多。

饮酒的误区

近期ASCO的一项包括四千多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居然有高达70%的成年人不知道酒精是患癌症的危险因素。尽管有种种流行的说法认为适量饮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对身体有某些好处,但是事实上,饮酒真正能够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被证实。相反,研究发现,即使是少量的饮酒也可能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

酒精在人体中的旅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酒精喝进肚子后走向何方?落户何处?科学研究基本上已经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喝酒之后,我们的身体会马上对喝进来的酒精做两件事:第一,分解酒精,去除毒性;第二,从酒精中获取热量。这个解毒和获热的过程十分复杂。我们身体内的许多器官都参与这两项工作。不过,大部分工作是在我们的肝脏里完成的。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肝脏里面的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学名叫乙醇)脱氢,变成乙醛。然后,肝脏里面的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脱氢,变成醋酸酯。最后,肝脏里面的第三个酶将醋酸酯变成三样东西:脂肪、二氧化碳和水。为什么亚洲人会有“酒精潮热反应”?

2007年,两个美国人写了一本题目很吸引眼球的书,很快就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单。这本书名叫《最病者生存》。这本书里还有一段关于酒精的内容,很有意思。

如果您是亚洲人,第一次饮酒您就有50%的机会出现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脸色变红,甚至“酒后吐真言”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亚洲潮热”,医学上的说法是“酒精潮热反应”。很奇怪,有一半的亚洲人饮酒后都有这类反应,其他种族的人饮酒后却极少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最新的研究发现,许多亚洲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在其他种族的人身上很罕见。有这种基因的人,肝脏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不高。结果就是,酒精在体内变成乙醛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变成醋酸酯。问题就出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酒精潮热反应”并不是坏事。这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已经“中毒”了。因此,酒桌上流行的一句话,“喝酒不怕脸红”。科学的解读应该是“喝酒不怕中毒”。脸红其实就是中毒的表现。怕不怕中毒,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有“酒精潮热反应”的人,哪怕只喝一小杯酒,也会出现乙醛毒性反应。比如,满脸通红,颈部和前胸潮红,出现眩晕和恶心等症状。

水多了,可以通过肾脏变成尿,排出体外。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肺脏排出体外。只有脂肪会留下来。“啤酒肚”“将军肚”,就是酒精最终产物之一——脂肪的主要“功劳”。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饭都吃不饱,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将军才有“将军肚”。啤酒是舶来品,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经常喝的,“啤酒肚”自然少见。

近年来,中国人生活好了。虽然不能说人人都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每周应酬和聚会几次的人还是为数不少。“啤酒肚”“将军肚”俨然成了相当一部分男人“三十而立”的显著标志。顶着“啤酒肚”“将军肚”的四五十岁的男人,更是比比皆是。

顺便说一句,对于许多中国男人来说,减肥和戒酒其实都不难,想想“喝酒就是喝脂肪”就行了。毕竟,喝还是不喝,选择权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Tips

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所谓“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大骗局。国人真正开始大量普遍饮酒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以前,国内生产的酒本来就不多,进口的酒更是少之又少。传说中的饮酒可以“活血化瘀”和“饮酒有益于健康”的说法,至今都没有在人体上获得足够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