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 文·皮皮
◎ 指导专家·王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副主任)李清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抑郁症是高患病、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和负担沉重的精神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终生患病率为10%~20%,自杀率为15%~20%。据《Nature》杂志报道,全球有3.5亿患者,抑郁症占所有疾病负担的10.3%,已成为十大疾病负担之首。根据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我国首次大规模精神障碍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
最近小赵上班一脸困倦,晚上犯困,躺着睡不着,玩着微信凌晨才能入梦,早上闹钟响了很多遍,总是睡不醒,起来后哈欠不断,白天心不在焉。做了心理测评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测,结果提示中重度抑郁状态。
小丁25岁就已经当妈了,孩子刚刚三个月,正是难熬的时候。虽然在微信朋友圈里,她看起来沉浸在“晒娃”的无比快乐中,但是私底下她却总是莫名的忧伤,整天无精打采,总是感到悲伤、自责、内疚甚至绝望。有的时候,好好的没什么事,看着孩子的脸,她就能泪流满面。更严重的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旦带娃儿出现任何小小的问题,她就会对老公、对孩子大吼大叫。来医院门诊检查,诊断为轻中度产后抑郁症。
问:为什么小赵和小丁深陷抑郁情绪不能自拔?抑郁症到底是怎样的“心病”?
认知篇
众所周知,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抑郁情绪。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但是抑郁症并不等于抑郁情绪,抑郁症是一种病。
正常人的情绪抑郁是基于一定客观事实基础的,即“事出有因”。病理性情绪抑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或者虽有原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病理性抑郁征象。抑郁症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单纯只是心情不好、想不开,甚至是“矫情”。抑郁症是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下,神经系统出现各种功能紊乱和细胞损伤所导致的。既然有病就要治,不要扛,抑郁症不是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
正常人的情绪抑郁都有一定的时限性,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得以缓解。但是病理性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有的超过两周,有的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其无法适应社会,更有甚者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做出自杀的行为。
抑郁症的对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不要以一个人开不开心来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多愁善感的性格只是性格而已。而一个人无论性格是多么开朗外向,都会有情绪无法排解、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的可能。并且,抑郁症往往伴有明显的生理性症状,如持续的顽固性失眠,体重、食欲和性欲的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的功能性不适,等等。抑郁症的外部症状很复杂,也不要单单以没有心理症状而只有生理症状来否定一个人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
临床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异常心境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可能长期存在或经常复发。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
长期饱受负面情绪的折磨,常常没来由的发愁,感觉不到快乐,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常常莫名的心烦焦躁,甚至坐卧不宁,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满足感,“火气”一点就着,无端和家人或同事发火;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越想安静,越是不能,内心的痛苦无法排解。
身体百般不适而四处求医,但是总不能治愈,病情反复。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或者“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食欲差,消瘦,或短时间内食欲大增吃得过多;寝食不安、节律失调。莫名感到疲劳困顿,“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想活动,稍微活动则需立即休息。有患者自称感觉四肢发僵,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总是感觉无法集中精力和注意力,经常丢三落四,忘性大,甚至记不住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如买菜、缴水电费日期、计算能力等受到明显影响,非常苦恼。
除此之外,抑郁症还有一些隐藏或者容易混淆的临床表现,比如“隐匿性抑郁”和“微笑抑郁”。
由于性别、年龄、文化差异、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往往以躯体症状为首发症状或主要表现,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情绪的问题;而在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明显躯体疾病,才会被建议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治疗的效果。这类情况被称为“隐匿性抑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将隐匿性抑郁症 (Masked depression,MD)加入到疾病诊断的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F32.8中介绍了隐匿性抑郁症是非典型抑郁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躯体症状或行为障碍主导的临床情况,并掩盖了潜在的情感障碍。
又称微笑面具综合征(Smile mask syndrome,SMS),是由日本大阪松荫女子大学的Makoto Natsume教授提出的一种心理障碍,SMS是由于患者长期、不自然的微笑而患上抑郁症和躯体疾病。受这一困扰的人群有从事服务行业的员工,也有承担重要职务的公司员工,他们因为某些需要(如工作需要或者是责任需要)习惯性地保持微笑。他们患上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内在压力、烦恼、焦虑等情绪冲突无法排解,导致他们呈现出内心抑郁等与外在表现不相符的状态,长期如此,逐渐患上微笑面具综合征。微笑抑郁症的患者往往习惯于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因而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躯体疾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因为亲友忽略了他的内心感受,产生消极想法而走上了不归路。
心理篇
在有些医生的眼里,予以药物治疗就算治疗到位了。低落的心境被药物给提起来,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依靠患者自行调整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依靠自己还是不能调整好情绪状态。抑郁症就像是“野草”,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用药物除掉了“野草”,但只要“心病”还在,“野草”还会继续长出来。
研究表明,简单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的治疗依从性。并且,在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治疗必须以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因此,治疗师需要与患者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
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几乎没有发言权;而心理治疗是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师作为一个挚友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心理治疗达到的效果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因此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更为重要。
用药篇
人们在咨询医生时,常会问:“我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吗?”
关于是否用药,不要依靠自我感觉,应到医院就诊,由专业人士判断。一般来说,没有自杀念头,日常生活也未因抑郁症而受到严重影响的患者,属于轻度抑郁,可以不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调整好日常生活节奏,定期锻炼,均衡营养,多参与社交活动等获得缓解。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是由于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已经发生紊乱或者缺乏,目前大多数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在决定服用药物之前,患者应与医生仔细商讨药物的潜在优势、风险、起效时间、疗程、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方式等,以有助于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目前临床一线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抑制剂 (NaSSA)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
若临床症状较多,持续2周以上,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就属于中重度抑郁症了,应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一般来说,服药2周后,症状能够有所改善。服药4到6周,症状可以明显改善。如果到时候没有明显改善,就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篇
从抑郁症中康复并不容易,抑郁不像外伤康复有确定的时间痊愈,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20%~30%有过抑郁发作的人,症状并没有完全消失。至少5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二次发作,发作过2次的患者则有80%的概率会第3次发作。患者要和医生、心理治疗师一起合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规范的治疗,真正重新获得良好情绪。
关于抑郁症,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有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医生也只能帮你一半,还有一半确实要靠自己。靠自己,与抑郁症和睦相处,处理好自己生活中的复杂状况;靠自己,及时并且积极地寻求朋友、家人等身边人的帮助。“抑郁”如同其他任何病症:愈是逃避,愈为泛滥;唯有正视,方能治愈。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是最大的治疗力量。“脆弱、敏感以及孤独,都是很美的,当你不排斥它们的时候,它们反而能够给予你强大的力量。”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不尽相同,但与人的情绪有着一定的关系,找出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可以从列出一个“情绪清单”入手。比如你到了一个新的岗位,这个岗位与你之前的岗位工作性质很不一样,除了有领导的责任压力,你还要去学习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你发现爱人怀孕了,她脾气变得不稳定。你现在出现抑郁情绪,那么你就要把那些能控制的变量控制住。自己列出清单,哪些造成了自己情绪的变化,哪些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抑郁症遗传因素只占到40%,60%与环境有关,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经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和轻视。家里有人患上抑郁症的,不要一味地指责患者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家人需要在生活中配合患者做些调整,要保证家里有足够的灯光照明,关心患者的衣食住行、睡眠、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尽量陪伴患者外出走走、散散心,多做户外有氧运动,帮助患者培养更多的兴趣。
临床上有个词叫“亚临床抑郁症”,意思是说一些人的生活质量已经下降,但还够不上抑郁症疾病的程度。在还没有深陷抑郁症的泥潭之时,人们其实就可以积极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了。抑郁症的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我国《精神卫生法》出台之后,上海修订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提出要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机构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所有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有一年的实习资质,卫生部门要对其进行考核。
新知篇
每一个人都有抑郁的经历;每一个人都可能陷入抑郁的情绪之中,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并不可怕,抑郁症是完全可以被治愈的。“不怕抑郁有多重,就怕抑郁不看医生”。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应该被治疗的抑郁状态中,或者并不认为治疗手段可以帮到他们。有些人明白自己的症状,但因抑郁症的污名化却不敢正视和寻求帮助。有些患者经常出现羞耻、悲观、压抑、躯体不适、疲乏等症状,被称为“阈下抑郁”或“亚综合征抑郁”,这往往是重性抑郁的先兆症状。
其实,抑郁症不过就是一场小小的“心灵感冒”,我们只需要做到:不歧视,不羞耻,不回避;正视抑郁症,增加对抑郁症的认识与理解;公开讨论、经常关注、及时预防;发现问题及时看医生,提高抑郁症的就诊率。
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精神卫生干预提供了新的机遇。现在在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3000款上架的手机应用,都宣称自己能够治疗和控制抑郁症状。比如一个APP叫Optimism(乐观),专门针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进行治疗和药物使用的跟踪监测。大多数APP都是基于行为干预技术(B.I.T.),它们不需要挖掘你的童年经历、你和父母的关系,而是直接提供一些训练手段,使用户管理自己的情绪、识别和分析消极情绪,并帮助建立建设性的想法。
试想如果一个人罹患抑郁症,周围却没有治疗师,或者觉得尴尬而不想接受治疗,此时身边带着治疗方案,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可以大大节省金钱和时间。从这个层面上说,一些带有疗愈性质的APP,的确或多或少能够帮助到患者。
打分方法:
一直是这样,5分;
常常是这样,4分;
有时是这样,3分;
几乎没有,2分;
从来没有,1分。
A类
1.当您感到有压力时,会积极努力地解决问题。
2.工作中或者个人生活中的问题,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产生的。
3.工作进展不顺利时,与其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不如一鼓作气加倍努力去做。
4.比预计还更快地升职时,觉得是提升自我的机会。
B类
1.冲动地购买高价物品。
2.周末尽可能去看电影、看碟或是进行体育活动等。
3.与好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出去玩或是到外面吃饭。
4.喜欢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C类
1.遇到困难的问题或是工作会先放一放。
2.难受的事假装没有看见。
3.在家里时尽量不去考虑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4.感到身体不适时不愿去医院。
D类
1.会选择在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去倒垃圾。
2.避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
3.喜欢一人独处。
4.避免去那些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不愿回忆的事情的地方。
答案:上述A、B、C、D类分别表示积极行动型、放松型、否认型以及回避型,得分最高的就是您的压力对应法类型。如果4类的得分都在12分以上的话,说明您均衡地采用了减压法,您可以放心,抑郁症与您无缘。如果有两类的得分都未超过11分的话,您得抑郁症的风险就较大。不过,即使有两类的得分都未超过11分,如果4类的得分较为接近的话也没关系。
预防方法:只要将未超过11分的类型的得分尽量增加,就有可能避免得抑郁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