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劳模精神凝聚振兴发展强大力量——沈阳工会创新体制机制弘扬劳模精神探索

时间:2024-04-24

辽宁沈阳是劳模辈出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共评选、产生各级劳模2.8万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是时代的标杆,是沈阳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三五”期间,沈阳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成长成才平台,完善宣传保障制度,在全市形成崇尚劳动、学习劳模、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在职工队伍中掀起学技术、长才干的创新热潮,凝聚起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强大动能。

打造四大平台助推职工群众成长成才

打造岗位建功平台。广泛开展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振兴争先锋”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激发广大职工拼搏奋进、创新创造。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发挥“技能提升大篷车”作用,巡回组织职工培训,全面提升各行各业职工技能。几年来,全市动员7000余家企业、近5万个班组、百万名职工投身竞赛,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盛京杯”焊工决赛和“超级技工”电视大赛,培养造就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等国家级荣誉65个、省级荣誉327个、市级荣誉2399个。

打造工匠培育平台。创建集精神培育、技艺传承、人才孵化、工匠培训为一体的“盛京工匠学院”。加强硬件建设,开办盛京工匠学堂、技术沙龙和实操一体化的集中式培训,邀请“盛京大工匠”、外企专家等进行授课,助力智能高、爱钻研、肯攻关的优秀技能人才和领军人物不断涌现,推荐产生大国工匠5名、辽宁工匠48名,会同人社部门评选表彰“盛京大工匠”75名。其中,姜妍、李志强、洪家光、盖立亚等重大典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打造劳模示范岗平台。每年“五一”期间,开展“送荣誉到基层、鼓干劲促振兴”活动,为当年获评沈阳市及以上级别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的先进典型颁发奖章、证书,把荣誉送到基层单位、职工岗位。开展创建“劳模示范岗”活动,采取劳动模范亮身份、挂标志、做承诺、展风采等形式,激发劳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各行业、各单位积极响应创建活动,纷纷推出“金牌班组示范岗”“师带徒示范岗”“再就业示范岗”等各具特色的创建项目,皇姑区推出辽宁首个以交警名字命名的交通岗——李栓良岗,产生积极影响。劳模讲责任、做表率,群众敬劳模、职工学劳模蔚然成风,方文墨、王刚、孙飞等一大批80后年轻劳模,带动身边青年工人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助力蓝领精英加速涌现。截至目前,沈阳市“劳模示范岗”已在全市所有行业实现100%覆盖。

打造技术攻关平台。2015年以来,在全市开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举办优秀创新成果展和创新沙龙,给予工作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实践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助推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19个市级以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此基础上,推进职工技协实体化运作,积极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编制《沈阳市企业技术难题白皮书》,组织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攻关及创新成果转化等服务。几年来共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188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1.5万条,评选技术创新成果2120项。

创建三大载体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浓厚氛围

创建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在地理条件优越的沈阳职工之家开辟一处面积为2880平方米的展厅,筹建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重点展示114个人物和2个集体。2016年6月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和劳动创造体验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成为至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劳动模范纪念馆。劳模馆开设免费赠阅报刊角,为参观者赠阅报刊,并作为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基地,聘请与教学特点相适宜的劳模作为思政课导师,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教育。截至目前,共接待3610个参观团队,参观者达172368人次。

建立劳模立体化宣传网。借助各种宣传窗口和文化阵地,利用网络、微信、报纸、电视、手机客服端等线上线下全媒体手段,创新宣传模式,形成立体化宣传格局,营造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的浓厚氛围。建立沈阳劳模网,采取“手机游”等方式网上展出劳模纪念馆,至今点击量超过1813万次。出版发行《沈阳劳动模范》《盛京大工匠》系列丛书,在沈阳广播电视台连续推出《讲述·劳模故事》,免费为全市3000多名离退休劳模赠阅报纸。在“五一”等重要节点,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加大对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等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全市广大职工以劳模为榜样,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作贡献。

组建劳模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包括姜妍、王刚、洪家光、方文墨等在内的由400余名各级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骨干力量的52支工会劳模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劳模面对面”活动,通过与劳模工匠的“零距离”交流,引导广大职工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开展“创城先锋号、劳模在行动”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邀请尉凤英、姜妍、王刚、洪家光、焦万胜等5位劳模为创城代言,制作宣传海报,在全市1161处主要街路大型电子屏和634处商场内部大屏幕循环播放,掀起劳模引领创城宣传热潮,带动全市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邀请60余名劳模工匠走进基层一线,其中,“巧琢天工”战队现场展示技术绝活,把“文墨精度”带到校园,教育熏陶广大师生默默耕耘、勇攀高峰,影响深远。

完善三项制度服务保障一线特殊岗位人员

完善保障待遇制度。通过集体协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推动政府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加大职业技能竞赛选拔激励力度,对获得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资格的选手和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的选手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并认真落实“盛京大工匠”评选奖励政策。2015年以来,推动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待遇的意见》,每年设立900余万元补助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劳模生活困难帮扶救助金、医疗帮扶救助金、特殊困难帮扶救助金和慰问金“四金补助”制度,使全市7200余名市级以上劳模受益。

完善动态帮扶制度。每年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十余个小组到劳模家中走访,倾听劳模心声,了解劳模生产、生活情况,送来关爱祝福。市总工会还依托市职工爱心慈善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募集500余万元资金,相继开展了老劳模“爱心购药卡”“爱心体检”“爱心光明”“爱心中风康复”等10项活动,为1400余名老劳模解除了后顾之忧。

完善疗休养制度。沈阳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余万元专项资金,组织1000多名市级以上劳模参加健康疗休养活动。制定《沈阳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模疗休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沈阳劳模疗休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组织劳模疗休养,重点安排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发挥骨干作用明显,以及在全市中心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还优先安排今年获评沈阳五一劳动奖章的援鄂医务人员及从未参加过疗休养的先进人物疗休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