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加坡的养老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4-05-15

周奕辰

从“老龄”到“乐龄”的观念转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一直把老龄化视为社会危机而加以讨论,认为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社会消费需求的降低,甚至社会整体活力的萎缩。事实上,这种悲观看待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思路是不全面的。人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整个社会老龄化,亦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意味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当以更加乐观的心态看待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尽量避免老龄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甚至发挥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因,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在新加坡,“乐龄”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意在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快乐、惬意、幸福。这是一个婉词,巧妙避开了“老”这个些许令人忌讳的字眼,符合老年人对自身生活的期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提倡这样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

據说 “乐龄”一词,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时,位于惹兰勿刹茂德路(Maude Road, Jalan Besar)的第一个新加坡老人活动中心成立,首次采用“乐龄中心”命名。自那以后,“乐龄”一词便流传开来。大量由“乐龄”衍生出来的词语被人们口口相传,如“乐龄村”“乐龄周”“乐龄大学”“乐龄中心”“乐龄公寓”“乐龄网”“乐龄俱乐部”“乐龄关怀合作社”“乐龄服务综合中心”等等。可以说,“乐龄”一词的使用,增加了年长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成功老龄化”与重新雇佣

在官方层面,新加坡政府也大力提倡“成功老龄化”,促进“在充满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国家中有尊严和安全的老龄化”。例如,新加坡政府鼓励“乐龄老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通过就业的方式,与社会保持有机联系和良好互动,以避免乐龄老人因退休后社会联系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如大脑反应钝化、孤独感、否认自身价值等等。

早在2012年,新加坡政府就颁布了《退休与重新雇佣法令》(Retirement and Reemployment Act),规定凡年满法定退休年龄,健康且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将有权获得雇主的重新雇佣,直到65岁。2017年,修正法案将重新雇用的年龄推至67岁。2019年,新加坡政府更是计划最迟于2030年,将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顶限分别逐步调高到65岁和70岁。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通过乐龄大学、乐龄中心、网络在线课程等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地为乐龄老人提供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时代的职场必备技能,缩小乐龄老人与当今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职场之间的距离感,鼓励其回归职场与社会。

推广多样化的养老方案

在新加坡,乐龄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获得不同的养老服务,具体包括: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

新加坡的机构养老包括:社区医院、慢性病医院、养老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从急性医院出院且需要进一步护理的患者;慢性病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其服务旨在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医疗护理。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缺乏家人看护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对象为:老年绝症患者。其服务旨在为他们提供疼痛管理和治疗减轻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新加坡政府将养老机构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及功能进行划分,这有利于充分整合有限的资源,提高养老的质量和效率。

社区养老以日间护理和康复中心为基础,大多设立在社区内部,能够为“乐龄人士”提供方便快捷的护理需求。而居家护理主要针对体弱多病的居家老人,是以家庭为基础而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有:医疗保健、家庭护理、老年餐桌等服务。

在新加坡,有许多成功的养老设计案例,将不同的养老服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效能的最大化。例如:仁慈宏茂桥养老院(Ren Ci Ang Mo Kio Nursing Home)就采用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创新理念。在宏茂桥疗养院内,有392个长期住院护理床位、80个短期住院护理床位和日托服务,为宏茂桥邻里的乐龄老人提供了多样的养老选项,实现了“原地养老”。与此同时,在设计上,宏茂桥养老院也增加了更多帮助乐龄老人实现独立的辅助生活设备,旨在鼓励年长者康复后可以相对独立地生活。

新加坡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从积极转变观念,鼓励老人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到推广多样化的养老方案,为老人安心养老提供硬件支持。这些经验可为同在经历老龄化进程的中国带来一些启示。在观念上,要多鼓励老人认清自身价值,肯定自身价值,努力帮助每一个老年人从“恐惧老龄”到“享受乐龄”。同时,在工作上,中国政府也应充分调研老人工作现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给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务,减少老年人智能化之路上的障碍。老人作为丰富的社会经验者,其在就业岗位上的领导带头作用值得被进一步强调。在实践上,要加大对养老护理的软硬件的投入,提供更多老年人专属的活动空间,减少老年人与社区实现有机联系的壁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