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登革热,这种病严重的会致命!

时间:2024-05-15

刘昕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3天至15天,多数为5天至8天。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程度可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二、什么是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热,50℃ 3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三、登革热症状有哪些?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四、登革热如何治疗?

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左右;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1. 一般治疗 患者应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2.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等,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3.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

4.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5.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血。

五、登革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的传播途过程如下:

由于登革热的传播是通过伊蚊,主要预防措施为预防蚊虫叮咬。

六、如何预防登革热?

由于暑期出境旅游高峰已经到来,赴东南亚国家旅游成为多数市民的首选。需强调的是,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多个东南亚国家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前往这些国家的市民需防蚊,做好防范措施。

由于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是通过伊蚊,主要预防措施为避免蚊虫叮咬。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

1. 清理蚊虫孳生地

(1)清干房前屋后的死水,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盖,平洼填坑,堵塞树洞等;

(2)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积水容器;

(3)家庭用的水缸或水箱加盖,以防蚊子进入;

(4)防止垃圾堆积和暴露,将垃圾放入密闭塑料袋并放入密闭容器中;

(5)家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或洗瓶,清洗根须,容器底部不要留有积水。

2. 杀灭蚊子

(1)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等快速杀灭成蚊。

(2)室外成蚊杀灭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要措施,配合对蚊虫栖息地的滞留喷洒。

(3)室内成蚊杀灭以滞留喷洒为主要措施,重点场所在滞留喷洒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3. 避免蚊子叮咬

(1)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外出活动时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避免被蚊虫叮咬。

(2)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总之,出国旅游归国时,如果出现发烧、头痛、皮疹等症状,需及時向海关申报,或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