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又到中风高发季,牢记先兆救治急

时间:2024-05-15

花春英

脑中风(医学名称“脑卒中”)是一种以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意外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其中以缺血性脑梗塞最为常见。专家特别提醒,糖尿病和中风关系密切,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中风的发生比无糖尿病者多5倍。这是因为糖尿病可造成微血管损害以及加重大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栓形成,使脑中风的危险性增高。糖尿病患者中并发脑梗塞比脑出血多。出血性脑中风(脑卒中)即脑实质出血,人们常称为“脑溢血”,常见的诱发因素就是高血压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堪比为最危险的脑中风,此疾病大多数是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之所以说它最危险,是因为一旦脑动脉瘤破裂,会导致1/3的人直接死亡,如果再次出血,则会有接近80%的人失去生命。 脑中风虽危险,却是可防可控的。

高温是中风的一大发病诱因。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能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动脉硬化是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时值盛夏,患有此类疾病的中老年人朋友不妨多学点健康知识,以帮助自己掌握盛夏防中风的主动权。

一、高温导致脑中风的两个原因

1. 高温诱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夏季温度高,易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内分泌系统障碍,发生调节失衡,尤其对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影响更大,发生中风及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皮肤血管扩张,造成大脑血流减少,血压波动,尤其是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慢性病患者,易诱发缺血性脑中风;有的人把房间空调温度调得太低,频繁出入房间,忽冷忽热,会诱发脑部血液循环调节障碍,发生中风的概率就会增高。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大量出汗会使体液严重消耗,若没注意及时补水或补水不足,血液会浓缩,血流会变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若堵住了营养大脑的颈总动脉,大脑就会发生缺血性中风。夏季气候炎热,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相对地大脑本来就缺血,若发生血栓,脑血管被堵,大脑就更缺血更易发生中风。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血管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发生,血管舒缩调节能力差,高温引起脑血管的过度收缩和扩张,容易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中风。

2.大量出汗增加血液循环负担

高温条件下,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一般人体自然蒸发汗液约500毫升左右,根据运动程度每天大约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天热人体每天需要排出5000毫升的汗液才能来保持体温的平衡,这样一来即需要通过比平时高5倍血液循环血流量的能力来实现体温平衡调节。大量出汗虽然能使体温下降,对人体防暑有益,但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病人的血液循环负担,尤其老年人或高血压、心脏病人可谓“勉为其难”而留下中风隐患:高温造成的“额外”的血液循环负荷,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还有诱发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或因水分补充不足,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同时,在高温环境下,人们情绪紧张,易烦躁,体内应激反应增强,易诱发血管疾病;加之气温高热,人们睡眠不好、休息不良、饮食紊乱,人体处在疲劳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也会诱发中风发作。

二、慧眼识别脑中风六大预警

中风虽来势急骤,却也有先兆。在发病之前,往往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病理演变过程,即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如晨起不自主地牙刷或剃刀落地;一过性黑蒙或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或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 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或上肢突然无力、言语不清、哈欠连绵、口舌歪斜、流口水,症状明显的包括人们常说的或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有的患者还表现为性格的突然改变等。凡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系统治疗。所以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们及亲属,要隨时警惕身体的变化,学会识别中风先兆才能防患于未然。归纳起来脑中风大致有六大预警,如表1所示。

三、一学就会的中风“1-2-0”识别法

2013年美国卒中协会也指出,谨记“FAST”字诀重点科普防治脑中风,美国“FAST”中风快速识别法:F(Face)面部不对称、A(Arm)手臂乏力、S(Speech)言语障碍、T(Time)尽快就诊。“FAST”字诀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早期快速识别中风症状及寻求急救。鉴于美国科普这一现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两位教授合作,基于美国“FAST”,创造了中国版的“中风1-2-0”中风识别法(见表2),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专家结合临床将识别中风的三个动作方法用数字巧妙转化医疗急救电话号码“1-2-0”,作为一个“可以普及、方便记忆、一学就会”的中风快速识别工具进行全世界推广。若患者有表2中任一症状突然发生,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快速送往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诊疗。

四、突遇脑中风 急救得法才能救命

在发现家人突然发病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家庭急救三不要”:首先要及时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救治;不要让病人坐或站起,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不要自驾车或坐出租车;在诊断未明确时,不要急于用药。

在初步判断为脑血管意外后,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正确的急救方法应该是:

1.迅速拨打120: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送医院救治,用担架平稳运送病人,不要抱、拖、背、扛;特别提醒:“症状轻者千万不要自驾车或坐出租车”。

2.要保持镇静:绝对卧床,勿枕高枕。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尤其要避免头部震动;不要让病人坐或站起,最好多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

3.确保气道通畅: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领带、裤带、胸罩,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

4.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5.要心中有数:在发现病人突然发病后应保持镇静,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施救者要安慰病人,切勿慌张,不要大哭或大喊,防止病人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如果病人已昏迷,应采取“稳定侧卧体位”(将病人一侧上肢抬起,将另一侧手掌放在對侧肩部, 分别固定肩部与膝关节, 将身体翻向一侧),可防止因舌后坠、呕吐等原因造成的窒息。

6.不要急于用药:因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用药完全不同。

7.牢记“黄金时间窗”: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中风患者死亡,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中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目前,溶栓是缺血性中风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它能再次“打通”已阻塞的血管,其效果好坏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脑中风起病急,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

脑中风发生后,脑组织超过一定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即发生坏死,而“发病后的3小时堪称黄金治疗时间窗”。国际上也很早就提出了“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中风如抢救不及时,救援每延迟1分钟,就有数以万计的脑细胞死亡,增加致残、致死风险。如果能赶在中风后3至4.5小时的“时间窗”内完成溶栓,将大大降低中风的致残率、致死率;一旦错过时间窗,将带来“事倍功半”的治疗效果甚至致死的可能。

又到中风高发季,牢记先兆救治急;事半功倍学科普,“1-2-0”识别快速记;突遇中风施救人,急救得法才救命;科普治疗正流行,幸福自己利国民;健康中国2030,您是责任第一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