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孟庆义
建议废除“益生菌”,“益生元”,及“有益菌,有害菌”的提法。理由如下:
理由一、英文翻译错误,pro是促进的内涵,pre是前体的内涵,促进细菌繁殖和提供细菌生长底物,无关细菌“好坏”,也可能同时促进“坏”细菌繁殖,故译成“益生”是错误的。
理由二、微生物在体内是稳态,是平衡,无关“好坏”;所谓“好”的乳酸菌,到血液中也是“坏”的;反之,“坏”的大肠杆菌呆在结肠,也是“好”的!
近来研究表明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虽然这些微生物为健康所必需,但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疾病的发生;人们认识到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通过有目的地调整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效果。传统的概念认为有4种方法可影响肠道菌群,即使用抗生素、益生元(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和代谢活动的膳食成分)、益生菌(有益细菌)或粪便移植(细菌疗法),这些方法也可联用,如“益生菌”加“益生元”(合生素或合生元)。随着对人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逐步认识到机体生态系统为整体平衡稳态,内涵局限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概念,已不适应于微生态平衡稳态的现代概念,故建议废除。
“益生菌”是真的“有益”? 众所周知,隐孢子虫病是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人们通常认为,给予抗生素扰乱甚至杀灭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使机体更容易受到肠道感染,健康的微生物组可以预防隐孢子虫病感染,或降低其感染的严重程度,故从理论上推测,给健康肠道添加含有活微生物的“益生菌”,一定能会降低小鼠模型中隐孢子虫病的严重程度。然而,实验研究结果令人惊讶,Widmer G等学者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应用和环境微生物杂志中的研究表明,在肠道寄生虫-隐孢子虫感染时,给予“益生菌”的小鼠的粪便中排出更多的寄生虫,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也与对照组小鼠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食用“益生菌”实际上增加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即“益生菌”并不总是“有益的”,它有时可能会加重特定微生物感染,此时它是“有害的”。
其次,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大学Rao S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在30名患者服用益生菌之后,有高达22例出现脑雾、腹胀的症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食用益生菌的患者,小肠中细菌过量生长,血液中D型乳酸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4倍,后者对脑细胞存在毒性作用,进而造成大脑短暂的认知障碍,且D型乳酸酸中毒的概率也会增高;这也提示“益生菌”有害。
今年9月份发表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细胞》杂志上最新两项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对人体有害。此次研究的独到之处是用肠镜对肠道菌群直接取样,代替粪便取样,结果表明肠道内的菌群和粪便里的菌群并不一样,有些人服用的益生菌可保留在肠道内,但有些人益生菌只是穿肠而过,最后进入粪便,排出体外,这提示“每个人都能从摄入益生菌中普遍受益”是经验上的错误。还发现采用服用益生菌对抗抗生素的副作用,可能会延缓正常肠道细菌和基因表达回归初始状态;研究中有21名志愿者使用了一疗程的抗生素,然后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微生物群落自行恢复,第二组使用益生菌,第三组用自体粪便微生物组移植治疗;结果发现在抗生素应用后,益生菌可以很容易地在第二组成员的肠道中存活,然而这却延长了宿主正常的微生物组和肠道基因表达谱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给予益生菌后六个月,肠道菌群还没有修复,反而更差;这再度证明了益生菌对抗生素使用者可能存在潜在副作用,甚至可能长期干扰其肠道微生物组修复,而肠道菌群的紊乱已经被认为与肥胖、过敏和炎症性疾病有关,总之,“益生菌”并非都“益生”。
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益生菌”有时还会有害,欧盟委员会禁止将“益生菌”一词用在产品的包装上,原因是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一定存在“有益健康效应”时,使用这种标签会误导消费者,认为这些产品对健康有益。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已发布警告信,将对那些贴有治疗疾病标签的“益生菌”产品制造商进行处罚。
在维基百科中“益生元”概念最早见于1995年,其最初内涵是指可通过选择性刺激特定细菌在结肠的增殖,有益于宿主的,未消化的食物成分。后来研究发现,“益生元”还能影响结肠外微生物的增殖,故在2016年“益生菌与益生元国际科学学会”将其定义修改为,选择性地用于通过宿主微生物产生有益健康作用的底物(指底层物质或基质),强调“选择性地应用”,“非全部的”,即由最早的泛泛的“未消化的食物成分”,改为部分“选择性应用”的基质;还强调“底物”的内涵,即“底层物质,基础物质”。还提出“益生元”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一为不被消化的,能对抗机体胃酸和消化道酶类的分解;二是选择性的“发酵”肠道微生物(所谓发酵指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體本身、或直接代谢产物及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三是选择性靶向和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和活动;由此认为“益生元”的消耗必然导致宿主健康的改善。根据上述定义,植物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低聚糖被确认为是“益生元”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果聚糖和半乳聚糖两种低聚糖,已被发现可以刺激肠道有益菌落的活性和生长;其中果聚糖是一类由低聚果糖和菊粉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半乳聚糖则由半乳寡糖组成;还有一些膳食纤维如抗性淀粉、果胶、β-葡聚糖和低聚木糖,也符合益生元的标准。
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益生元”和“益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即过去所说的“益生元”,只是微生物繁殖的“底物”或“基质”,是否“益生”,尚未确定。故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作为产品标签的监管机构,它将“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分开管理,指出“在食用所谓有益健康的食品成分,和通过增加胃肠菌群相关的有益生理作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因果关系”。因此,在EFSA规则下,单独食物成分的标识,不能被标记为“益生元”,而只能作为“膳食纤维”,且不能有对健康有益的暗示;即“益生元”和“益生”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
栖息在人体肠道、口腔、皮肤等处的细菌常数以亿计,其种类可多达400余种,可重达约两公斤,肠道中的细菌形成了肠内微生态菌群。过去曾认为,在肠内菌群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称为“有害菌”,还有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称为“有益菌”;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所谓“条件致病菌”,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新近的认识则提出,所有这些细菌形成了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菌群既是“病原体”又是“伙伴”,微生物在体内是稳态,是平衡,无关“好坏”; 所谓“好”的乳酸菌,到血液中也是“坏”的;反之,“坏”的大肠杆菌局限在结肠,也是“好”的,故维持微生物与人体的生态平衡,即共生菌群和宿主防御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极其重要。
过去的理论均认为“益生元”与“益生菌”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但影响的方式完全不同,一为“促菌”,一个为“补菌”。“益生元”作用于本已存在于肠内的菌群,而“益生菌”是外部添加的细菌。“益生元”作为模拟母乳中的低聚糖,以未经消化的形式进入胃肠道,通过降低pH值,促进双歧杆菌等细菌的生长,间接地促进胃肠道健康和营养素的吸收。而“益生菌”是外源细菌,作用相对更直接,但在胃部强酸性的环境下,外来细菌的存活会受到考验,只有活着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才有可能发挥功效,有的“益生菌株”不能经受胃酸(强酸环境)和肠液(碱性环境)的腐蚀,而“益生元”不是生物体,不存在存活率的问题;另外,免疫系统对于由外部而来的“益生菌”存在识别的过程,不同体质的机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但从目前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应抛弃“益生元与益生菌”单纯“促菌”和“补菌”作用的内涵,代之以“这些物质可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新理念,无关“益生”与否。
如果分析这些英文词的词源,已有文献给益生菌(probiotics)这个词提供了完整的希腊语来源,它似乎是拉丁介词pro(“for”,为了,促进)和希腊语形容词βιωτικ?(biōtikos)、“适合生命,活泼的”的组合词,后者来源于名词βο? (bios, life,生命),其反义词就是“antibiotic”,即“抗生素”。因此,从英文原意来讲,“pro”是“为了”,“促进”的内涵,“probiotics”意指促进生命或细菌繁殖和生长;“pre”是“前体”的内涵,“prebiotics” 意指细菌或生命生长的基质或底物;两者均无关细菌“好坏”,也可能同时促进“坏”细菌繁殖,故译成“益生”是不恰当的。
从哲学上讲,存在就是合理的;在人体微生态中,每个细菌或微生物均在这个巨大的平衡稳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好”与“坏”实际上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有些细菌在特定的时间阶段、及特定的部位,会产生“好”的作用;同样会在另一特定的时间阶段、或另一特定的部位,会产生“坏”的作用。如将人体微生态平衡比喻成大海的生态系统平衡,你能说“鲸鱼”样细菌是“好菌”,“鲨鱼”样细菌是“坏菌”吗?鲨鱼是大海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将细菌分“好与坏”是不合适的。
其次,“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有害菌、有益菌”是绝对的医学概念,已不符合临床实际;人体是个生态系統,健康人引入外来物种“益生菌”,必然会打乱过去的微生态平衡,其有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类似澳大利亚引进“兔子”,北美洲“五大湖”引进中国鲤鱼,生态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必须强调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初级阶段,将人体微生物分为“好”与“坏”,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似婴幼儿早期成长阶段,只能区分“好人”和“坏人”一样。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体微生物之间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机体微生物的平衡稳态;要从平衡的角度看待人体微生态,必须抛弃“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有害菌、有益菌”这些最初的、肤浅的、绝对的医学概念,代之以“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半乳糖和低聚果糖”等规范的、中性的生物学和化学名词,更能准确反映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