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何金彩
糖尿病也是非常典型的身心疾病。由于糖尿病人的病情易于发生波动,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家人及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情绪支持,力争改变病人对疾病的悲观认识与评价,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张女士4年前被诊断出“脑动脉硬化、末梢神经炎、糖尿病”,用药情况时好时坏。最近,56岁的她炒股赔钱,不久就感觉身体极度难受,怀疑自己得了脑血栓。看门诊时,医生告诉她:“您现在的症状是神经失调的表现,和您心里着急有关,医学上叫心理生理反应。这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情绪带来的。”
糖尿病也是非常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事件引发的身体之恙
糖尿病的病因,大体上可概括为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同卵双生研究已表明:Ⅱ型糖尿病同病率为91%,Ⅰ型糖尿病则为56%。这说明在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而Ⅰ型糖尿病的发生,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环境因素的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学和心理社会两大类。生物学环境因素有病毒感染和肥胖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
对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开展的最早的,是对生活事件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调查。1985年,一项针对38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与38名其他慢性疾病病人进行对照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组双亲去世和家庭破裂的生活事件远较对照组多,且77%发生在糖尿病发病前。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父母离异、丧失亲人等生活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的贫困人群中,糖尿病是常见的,美国黑人死于糖尿病者比白人高一倍多。而黑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生活上动荡不安以及贫困、失业等,他们经历了比白人更多的生活事件。
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也密切相关。一些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治疗药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在一夜之间迅速加剧,出现代谢控制不良,甚至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证实,安定的情绪常常可导致病情缓解,而忧郁、紧张和悲愤等,常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这些资料对于临床工作是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影响并非直接作用,它是否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影响的程度如何,往往受个体认知评估和人格等中介因素的制约。1995年,我国学者许秀锋等人对8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多项人格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躯体不适主诉多,且常以否认和压抑来处理外界压力等倾向。但这些人格调查都是在患糖尿病之后进行的,这类结果很难反映糖尿病患病前所固有的人格特征。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仍说明了在人类疾病中身心两个方面之间的密切联系。
病理阴影下的忧愁
糖尿病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常常会给患者带来难以应对的要求。这些特点是:①目前尚无病因疗法,必须长期对症治疗;②糖尿病的治疗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常常要求病人改变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③并发症多,没有一个器官、系统和代谢过程完全免除其影响;④病情易波动,令病人感到防不胜防,有时甚至可发生昏迷等情况。
糖尿病患者心理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久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的健康状况、生活经历、社会支持、对疾病的认识和对预后的评估以及应对能力和性格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糖尿病病情易于发生波动,所以病人的应对方法和预防病情波动的措施不一定总是促使病情稳定或好转。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就会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对付外界挑战和适应现状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自杀行为。这种不良的情绪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和病情转归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糖尿病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除了情绪和性格外,还可由于血糖的波动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这些认知功能受损又会降低病人照料自己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干扰他们的各种活动,而且会对其生活产生间接而更深远的影响。
改变让人忧伤的心病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情绪反应,提高他们对糖尿病医疗计划的遵从性。
糖尿病人长期的消极情绪反应,不仅损害病人的心理安宁,而且也可经由心理生理反应影响糖尿病人的病情和康复。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家人及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情绪支持,力争改变病人对疾病的悲观认识与评价,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务人员同病人之间应当有充分的交往机会,以便让病人倾诉自己的忧虑和痛苦,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医护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对病人进行疏导和教育。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必须长期坚持。为了提高病人对复杂的治疗计划的遵从程度,可以采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例如,先同病人订立一个“行为协议”。在行为协议中,为医生和病人规定一系列责任和相互期待的行为,医生和病人相互配合,共同为病人负责。医生的责任是依病人的病情为其安排治疗(包括食谱),而病人的责任是执行医生的嘱咐,严格按食谱进食,按处方用药。这种协议可以采取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并且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和检查。此外,让病人每天记治疗日记,日记中应包括每天的饮食、活动、用药和尿糖等详细情况,以便作自我检测。医务人员不定期地检查和复核,根据病人执行医嘱的情况给予鼓励、批评或指导。
临床观察发现,紧张因素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有一定影响。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松弛治疗,结果显示,这项训练可使其血糖水平明显下降,糖耐量明显改善,外周血流量增加,微循环得到改善。
此外,某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神经或肾病变,发生休克或昏迷,还有的病人需要截肢。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在心理上常常极为痛苦、恐惧,甚至发生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应当在这些情况发生前就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使病人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如果这些情况已经发生,则应当及时向病人提供心理与药物治疗和有效的社会性支持,以免消极情绪和精神障碍进一步发展。
(编辑/茹晓 校对/张砚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