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眩晕宁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4-05-15

茹易 贾爱民 林万鹏 甘佳乐

【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宁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及血栓通注射液为基础治疗,其中观察组给予眩晕宁胶囊,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期间观察两组的总疗效、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眩晕宁胶囊可通过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调节微循环等途径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宁胶囊;TCD;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7..03

后循环缺血(PC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占我国眩晕患者的7~10%[1],其主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PCI临床表现主要以眩晕为主,轻者仅有眼花、头重脚轻、摇晃浮沉感、不能睁眼、闭目即止;重者则如坐舟船、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其以“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基础。笔者运用眩晕宁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试验对象进行分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构成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参加本试验的两组患者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表示同意试验。本研究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2],确定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具体内容:(1)眩晕表现为患者站不稳的情况,出现旋转性、向一侧运动感,这类情况与头部、身体的转动无大联系。(2)发生眩晕时,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或者头部、面部麻木情况,伴随头部疼痛,出现呕吐。有甚者出现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等。这些症状也被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眩晕时知识发生其中一种。(3)是否存在脑干(小脑体征),在诊断时,注意鉴别,比如出现的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及平衡障碍与本次研究做对比,是否为一般症状,还要注意出现的视野缺损、声嘶、交叉性感觉障碍等是否与此疾病相关。(4)前庭周围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相似,在诊断时,注意排除。(5)脑血管病诱发的因素:遗传因素中的家族史;血液学因素;日常生活因素中的肥胖情况、饮酒吸烟、避孕药不良使用、生活不规律;基础病因素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因素中的心脏病、眼底动脉硬化、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的痉挛或狭窄或闭塞,血流速度或慢或快。(7)行颅脑CT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比如脑出血。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3]。中医疾病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同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痰瘀互结型: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滑或涩。

1.3 纳入标准

(1)同时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型。(3)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4)年龄35~76岁。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2)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眩晕,如前庭周围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排除颅内占位。(3)患者中存在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的情况需要进一步鉴别、排除。(4)未按照医嘱用药的患者,病史资料不全的患者,无法进一步确定使用药物之后出现的眩晕是否与本次研究相关。(5)患病年龄<35岁且患病年龄>76岁。(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7)短时间内(90天)参加过其它临床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基礎治疗:两组均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每次1粒,100 mg/粒),每日1次;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国药准字Z20025652,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1支,500 mg/支)1支加入0.9%氯化钠250 mL或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观察组:眩晕宁胶囊,口服,每天3次,每次3粒,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提供单位为宁夏明德制药有限公司;胶囊制剂由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制剂室研制提供。方药组成:半夏20 g,陈皮20 g,葛根20 g,石菖蒲20 g,郁金20 g,远志20 g,川芎20 g,当归20 g,柴胡11 g,泽泻10 g,路路通10 g,天麻6 g。

(3)对照组:银杏叶片(国药准字Z20027949,扬子汀药业集团有限公司,1片/次),口服,每天3次,1次1片。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以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以清淡饮食,忌烟酒,畅情志,劳逸结合;对基础疾病予调脂降压、控制血糖等相应治疗,不得服用其他治疗眩晕药物,以免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眩晕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文献报道拟定[5]。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计数自量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从数据结果中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TC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变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卡松粘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等特点,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以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对于PCIV的治疗主要基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而设,例如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舒张脑血管,营养脑神经、介入、手术等治療方案,但由于远期疗效不尽人意且长期用药的副作用,单用西药治疗现已不能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因此探索中西联合治疗成为近年来新的热门方向。

中医对于“眩晕”的认识由来已久,其将病因概括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久病体虚及跌扑外伤。认为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主要以肝为主,涉及脾肾;辨证当首辨症候之虚实,次辨标本之主次,再辨病及之脏腑;治疗原则总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并根据不同的临证特点又有益气补血、调补脾肾、平肝、化痰、祛瘀等治法。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中老年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多有脏腑机能衰退改变,先天之本肾气亏虚,后天之本脾失运化,津液内停日久酿生痰浊,血行无力聚而为瘀,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痰瘀交阻随肝气上逆于脑,清窍受扰则发眩晕;壅滞胸膈则胸闷呕恶;阻于经络则肢体麻木,痰为瘀之前因,瘀为痰之后果,二者搏结,害人为病,是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痰瘀互结型居多。此外现代研究也证明,中医的“痰浊”、“瘀血”与高血脂和高血黏度息息相关[6],这种“浓、黏、凝、聚”的高凝、高黏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不可分,因此以痰瘀为切入点论治PCIV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诊疗策略。眩晕宁胶囊为贾爱民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处方以“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临床疗效确切,方中法半夏性温燥,善消寒湿之痰,并能降逆止呕;葛根以舒经通络为功,路路通取通达经脉为义,三药合用,共作化痰除瘀之要药;臣以陈皮理气化痰,泽泻利水渗湿,石菖蒲、远志祛痰开窍,郁金行气解郁,川芎行气活血,当归养血活血;佐以柴胡疏肝理气,天麻平肝潜阳,熄风止眩。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之功效,使痰化瘀消,诸症自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眩晕宁胶囊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胸闷呕恶、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经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示,眩晕宁胶囊可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降低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情况,且临床使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58-273.

[2]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2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5] 刘文娜,张允岭,王 乐,等.眩晕的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初探[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1):83-86.

[6] 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等.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9-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