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神秘商人杨凯

时间:2024-04-23

王珊

这个自称“真实”的人,和他号称的“最完美的产业链”,正承受着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

辉山事件爆发以来,身处舆论漩涡的杨凯一方面要不断约见战略投资者,另一面又要应付相关债权人。

在辉山乳业失控的200多个小时内,杨凯一如既往在媒体前保持了他的“隐秘”。

3月24日,辉山乳业股价跳水大跌直至停牌,公司市值蒸发320亿港元,仅剩56亿港元。当天,杨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股价暴跌我也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对于外界质疑的挪用集团30亿元投资房地产的行为,他声称“都是谣言”。这是辉山事件之后杨凯唯一一次应答媒体。此后,该公司的所有回应均来自公司本身的公告。

作为辉山乳业董事长,在面对媒体时,杨凯向来表现得很低调,他很少谈个人的经历,话题基本都围绕辉山企业的发展上。在有限的公开信息里,公众仅知道,杨凯从事粮食机械、粮食深加工、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等多项涉农产业近30年。2016年,他以260亿元身家跻身胡润榜第66位,一度位居辽宁首富。

唯一一次谈到自己本身经历,是在一个宣传片中。在视频里,杨凯说,“我是一个真实的人,辉山能走到今天也离不开真实。当别人为了抢占市场和资本不择手段的时候,我创造了乳制品行业最完美的全产业链。”如今,这个自称“真实”的人,和他号称的“最完美的产业链”,正承受着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联系杨凯本人,但他并没有就相关问题进一步回应。

出身体制,一路绿灯

按照杨凯的说法,他的创业开始于30年前。根据公开资料,这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杨凯曾担任沈阳隆迪粮食制品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董事兼总经理。沈阳隆迪粮食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美国隆迪国际公司投资(以下简称“美国隆迪”)。

美国隆迪是一家涉足房地产、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开始关注中国的粮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华投资了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精加工企业,其中就包括沈阳隆迪粮食制品有限公司。

据一位接近杨凯的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进入沈阳隆迪前,杨凯在政府机关工作,“他在沈阳市比较典型,是官場混出来的人物。”

这恰恰是美国隆迪看重杨凯的地方。混迹于官场的杨凯强势、热情又善于周旋,是美国隆迪布局开拓中国市场的最佳人选。“跟他交流,你会觉得他热情、大气,但又很霸道。”一位曾经与杨凯打过交道的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杨凯也没有让他们失望。2002年,美国隆迪成功入主辉山乳业,就是一个证明。

当时,辉山乳业隶属沈阳农垦总公司,被认为是当地最好的企业之一。沈阳市政府开始为辉山乳业招商引资的时候,外界一致认为,辉山乳业极有可能花落新希望奶业。彼时,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对控股辉山也相当有把握,为商谈合资的事情还亲自专门赶赴沈阳。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美国隆迪获得了辉山乳业52%的控股权。当时的美国隆迪公司执行总裁李安民在被问到政府在合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时表示:“政府起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政府不支持,没有成功之说。”随后,在后来的采访中,美国隆迪也曾对媒体承认,在经营辉山乳业上,杨凯是合适的人选。在美国隆迪公司获得辉山乳业控制权上,杨凯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对于这一点当时有不少议论。

一位接近杨凯的人士认为“杨凯时运很正”。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吸引外资的速度迅猛发展。而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东北,更希望通过外资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2002年,沈阳确定要通过抓大项目、运作企业海外上市等方式,确保全年利用外资15亿美元。为此,沈阳于当年举行“日本周”以吸引日本投资;时任辽宁省副省长、沈阳市长陈政高甚至亲自率团赴港,对IT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对外合资合作项目进行推介,一天之内,就签约了18个项目。

在那个招引外资做得轰轰烈烈的年代,杨凯无疑是“搭上了顺风车”。在辉山乳业与美国隆迪的合作仪式上,当时,沈阳市主管农业的原副市长李宝权亲自到场剪彩,随后,陈政高也现身接见与合资相关的英美人士。由此可见当时沈阳官方对美国隆迪投资的重视度。

杨凯的官方背景,也有助于辉山乳业的经营。“从营商环境上来说,可以说是一路绿灯。”上述接近杨凯的人士说。2015年,杨凯带着西丰辉山乳业项目到辽宁铁岭时,当地政府表示要“全力支持”“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与射阳县就辉山全产业链建设进行交流时,当地政府更是提出了以“辉山所需、部门能为”为指导思想。

政府对辉山的支持也可以从此次辉山事件中可以窥见一二。2017年3月23日,在辉山乳业股价下跌的前一天,辽宁省政府金融办已经组织辉山乳业的相关债权人进行商讨,要求各金融机构对辉山乳业这次欠息作为特例,不上征信不保全不诉讼;同时宣布政府将通过花9000多万元购买辉山的一块土地来为辉山乳业注入资金,帮助辉山乳业渡过难关。“这是不正常的做法,起码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当地的一名经济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

强势的掌门人

辉山的迅速发展与杨凯对乳业市场的强势而准确的掌控密不可分。

2014年,辉山乳业首席财务官苏永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杨凯的战略眼光大加赞赏。

而早在2002年,杨凯就将打造乳业全产业链作为辉山的目标。这与当时多数乳品企业开始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抢占奶业市场的局势有点格格不入。董事局对这一提议进行了反对,并认为这是一条“龟速”发展的路线。而据报道,杨凯力排众议,最终将其设定为辉山的发展目标。

辉山乳业真正崛起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后,乳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1.29%。而与之相对的数据是,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辉山乳品的销售额比往年增长200%,沈阳市场的份额突破85%。“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想着退出维稳,他却敢异军突起,这真的有魄力。他的很多想法跟土企业家不一样。”这也是上述接近杨凯人士佩服他的地方。

2013年,国内原奶短缺引发的乳制品价格暴涨证明了杨凯决策的明智。与此同时,九部委联合发布《關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这被媒体解读为“史上最严婴幼儿奶粉政策”。这再次促使乳品行业大洗牌。“而这也再次证明了走全产业链经营的必要性,以及建立资源掌控型乳液创新经营模式的正确性。很多人认为上游投资过大,得不偿失,但其实综合下来,反而投资期更短,风险更低。”苏永海说。

杨凯本人对全产业链的目标无疑是坚定的。当地的一家媒体曾经对其就此进行过采访,“他侃侃而谈,谈论未来辉山将打造成什么样子,别人根本插不进去话。”知情人回忆说。当时,杨凯信誓旦旦地表示, “企业能走多远,品牌能否做成百年老字号,取决于企业是否能放弃短视、极目远眺。现在中国乳业重要的是做品质,不是做规模。辉山的目标不是盲目做大,而是种好草、养好牛、做好奶,让世界尊重中国乳业!”

然而,辉山近些年来的节奏不只是“养好牛”这么简单,其在规模上的急速扩展令人瞠目。2009年, 辉山乳业先后在沈阳、抚顺、锦州、阜新等地投资建设了良种奶牛繁育及乳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2013年开始,辉山乳业又开始将目光锁向华东地区,对山东、河北、四川等新区域市场进行初步布局,更在江苏盐城布置辉山的全产业链模式。这被外界视为辉山发出了大规模扩张、从区域品牌走向全国性乳品企业的信号。

不过,在前述人士的眼中,辉山的道路走得明显“操之过急”。“虽然辉山自称是全产业链模式,但是其支撑点是有限的,这种所谓的全产业链模式,使得盘子看起来很大,可能就有水分。”

这也是浑水机构质疑辉山乳业的地方。美国浑水公司报告声称,辉山乳业夸大奶牛养殖场的开支,资本开支造假,浑水估计夸大的程度在8.9亿元到16亿元之间,夸大的目的是为了掩盖收入中造假行为,通过掩盖财务造假行为,转移公司资产。

辉山乳业在发布的公告中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否认。不过,企业的急速扩张背后确实带来了越发沉重的资金压力。辉山事件发酵后,越来越多的债权人公布了辉山乳业的债权金额。除了银行,辉山乳业的融资渠道还包括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融资租赁企业和网络借贷平台等。据估计,辉山乳业有70多家债权人,其中23家银行、十几家融资租赁公司,金融债权预计至少在12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据可靠消息源透露,杨凯本人还涉及40亿元的个人债务,此外,辉山乳业还欠供货商款项接近30亿元。

即使如此,在3月23日辽宁省金融办召开的辉山乳业债权工作会议上,虽然杨凯承认资金链断裂,但他依然信心满满地表示,一个月内,辉山乳业就可以筹集150亿元的资金,用于维护市值,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护辉山品牌。

上市双刃剑

在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看来,辉山乳业事件对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辉山企业的经历反映了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考验。一个企业在上市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已经做好应对上市风险的准备。”

一组数据对梁启东的说法给予了支撑。2012年,《匹兹堡论坛报》查阅了逾125家目前仍在或曾经在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全美证券交易所等美国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发现其中的105家(有两家重复,实为103家)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摘牌退市。

有研究者对中国企业在国外的频繁退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部分中国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给了做空者以可乘之机。投资者从质疑某一家公司逐渐发展到质疑整个中国企业的质量及其真实性,公司的市值不断下降,股价暴跌,最后不符合交易所要求而被交易所摘牌,或是主动寻求私有化。

上市又是一把双刃剑。“上市相当于拧开了资金的水龙头,但很多民营企业上市后,却很难适应上市公司的规则,本身既有的战略也不足以应对上市的发展需要。”前述接近杨凯的人士说,对于企业来说,上市就是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一方面则将企业曝光在聚光灯下,不能有半点做假和差错。然而,现实是,很多公司依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思维。“就像习惯于玩5毛钱一把麻将的人,突然一下一把50元,乃至上百元,几把就下去了。”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杨凯就在谋求辉山乳业的上市,当时他还是隆迪公司的总经理。根据新加坡《星岛日报》报道,杨凯表示,隆迪在部署将旗下的食品加工和乳类产品两大业务陆续分拆到香港上市,而此举是为了增加公司知名度,同时将募集的资金用来扩大内地的销售网络以及食品加工生产线。这符合国内企业上市的两大目标:获得融资和提升知名度。

辉山乳业首席财务官苏永海也曾坦承上市对于辉山带来的好处,包括“带来很多灵活财务杠杆的便利,例如,在国际银行的借贷,利息只有 3%,有效降低了财务成本”。而且,自从上市之后,政府与农民更主动将土地租给辉山乳业。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不断上升,相关的科技合作、国际合作以及行业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推进。

一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认为,辉山乳业的股权结构存在问题。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辉山股价大跌之前,杨凯持股量为73.56%,减去当日抛出的2.51亿股,持股量依然有71.7%。“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从结构分析,股权集中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出现铁腕人物。其他的董事层更像一个打工者,而不是合作方。强势的性格有好处,但也会有不足。”

3月31日,辉山乳业在公告中声称,辉山乳业的4名独立董事——宋昆冈、顾瑞霞、徐奇鹏及简裕良已全部辞任,并即日起生效。这4名独立董事给出的理由,基本都是要投入更多时间处理其他事务、繁忙等。公告称,这4人确认,与董事会亦无意见分歧。“这个时候,独立董事辞职是不正常的,可能是双方之间对于辉山的处置有意见冲突。”上述学者表示。

该学者曾经问过一家日本的公司为何不上市,当时该公司的老板给了他三个理由,其中一个是“企业一旦上市,可能几代人的努力会一夜之间被别人占有”。“这恰恰是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去考虑的。辉山现在的机制和策略应对不了香港的股票市场。”

有分析者认为,辉山乳业是中国部分上市企业的一个代表,在“大跃进”式的产业布局中,逐渐面临现金流萎缩、资金链紧绷的窘境。为了自救,公司又往往不惜代价以巨大的杠杆融资,终因其中一环出错而满盘皆输。

在辉山乳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危机后,辉山乳业董事会主席杨凯多次表示将引入外部投资者以解决资金问题。前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引进,会对整个企业的顶层设计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布局和规划。而这是辉山所需要的。”

在辉山的宣传视频中,杨凯曾说,“在一个比拼高品质奶源的时候,我们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们走得很慢,是为了走得更远。到现在,我已经实现了个人的梦想,但辉山还有它的梦想要实现,那是百万头牛的梦想,是百年老店的梦想。”如今,这家在沈阳耕作数十年的企业,却陷入了危局。

“辽宁政府肯定不会让辉山倒下去。辽宁现在重点打造轻工业,轻工业又以消费品产业为主,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政府拼了命也会去保住这个企业的。”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如此判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