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时间:2024-05-15

王倩倩

【摘要】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自愿基础上,按照信封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46),Ⅰ组采用常规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Ⅱ组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良好。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安全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6..02

脑梗死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神经功能缺失等表现。急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急性发作,患者主诉为头晕,肢体麻木力弱,言语含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多伴有神经功能方面的损伤,致残、致死率较高[1]。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方式。阿替普酶属于新型静脉溶栓类药物,本文旨在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产生的作用,并分析其用药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46)。其中,Ⅰ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45~68岁,平均(56.13±6.32)岁;Ⅱ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44~69岁,平均(56.87±6.36)岁。

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②发病时间在4.5h内;③脑梗死分期为急性期。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等重要器质性功能障碍;②暂时性脑缺血、脑出血症状;③脑梗死面积较大。

本次研究参与者均自愿,且享有知情权,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差异呈均衡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

Ⅰ组采用常規治疗: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拜耳公司),每天1次。患者保持静卧休息状态,接受汀类药物的机体脂肪含量调理,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可给予氧气供应。

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并给予患者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静脉滴注,剂量为0.9 mg/kg体质量(≦90 mg),10%静脉推注,1分钟内推完,余量1 h内微量泵入。

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水平等指标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NIHSS评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治疗效果:根据NIHSS评分结果及临床症状表现,判定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划分等级,其中,显效:NIHSS评分降低幅度>50%,肢体、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有效:NIHSS评分降低幅度在18~49%,肢体、语言功能略微好转;无效:NIHSS评分降低幅度<18%,肢体、语言功能未见好转,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46×100%;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牙龈出血、胃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46×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输入至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数值变量资料,表示为(x±s);以x2检验无序分类资料,表示为(%、n);当P小于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见表1。

2.2  治疗效果

Ⅰ组治疗效果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治疗有效率为71.7%(33/46);Ⅱ组治疗效果显效18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9.1%(41/46)。Ⅱ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组间对比:x2=4.420。

2.3  不良反应

Ⅰ组牙龈出血2例、胃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4/46);Ⅱ组牙龈出血1例、胃出血0例、皮肤黏膜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4/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逐项对比,Ⅱ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略少于Ⅰ组。组间对比:x2=0.178。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发病时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形成神经功能障碍,预后较差。该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的异常具有相关性。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疏通患者血管内的血栓,并预防血小板再次聚集,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并对其脑部神经系统给予营养支持。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后,多见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其中,脑出血症状是造成脑梗死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阿替普酶属于临床新型静脉溶栓药物,该药效分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可迅速激活纤溶解酶,溶解血栓,对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进行挽救。阿替普酶应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考虑药物的该药时间、患者的年龄、身体耐受程度等因素,预防不良情况的出现[4]。本次研究数据显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Ⅱ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证实了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溶栓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NIHSS评分常用来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脑梗死症状越严重,采用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较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少,具有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   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3):481-48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3] 郭宇闻,杨登法,杨铁军,等.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52-55.

[4] 方婷婷.年龄因素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7):24-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