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时间:2024-05-15

林瑞薇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7年8月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急救处理,乙组患儿在诊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乙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与甲组对比明显较短,且乙组患儿诊疗中虚脱、休克、食欲不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护理干预作用显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好转,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8..01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危重症疾病,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白沫、眼球固定或斜视、上翻,患儿无意识,四肢出现强直性收缩。患儿惊厥时间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智力发育造成影响,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临床上针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还需积极加强护理干预,促进患儿预后恢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7年8月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明确诊断,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及先天性精神疾病。甲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0.5~6.9岁,平均(3.6±1.2)岁;乙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0.6~6.7岁,平均(3.4±1.5)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急救处理,乙组在诊疗期间针对高热惊厥症状加强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结合患儿年龄及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儿紧张、不安、羞愧等负面心理。同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让家属树立积极心态,鼓励患儿积极面对疾病。②综合护理:确保患儿床单干净整洁;加强口腔护理避免发生口腔炎症,可采用棉球浸润生理盐水后进行擦拭,或让患儿用温开水漱口;安装床边防护栏,防止患儿惊厥发作出现坠床。③高热护理:采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方式,为了避免患儿出现脑水肿,还需注意做好患儿头部物理降温,降低脑组织代谢耗氧量,减小脑细胞损伤。还可以在患儿腋下、枕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要注意在冰袋上裹毛巾,避免出现冻伤。或者可以用酒精擦拭进行降温。密切测量并记录患儿体温情况,患儿肛温降低到38℃以下便不需进行降温处理。④惊厥护理:在患儿发生惊厥时,应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分泌物,在患儿上下齿中间放置毛巾、纱布或压舌板,并予以吸氧。惊厥发生时注意观察患儿意识情况及瞳孔变化,若患儿惊厥时间过长,或出现瞳孔大小不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急救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诊疗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兒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甲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0.3±3.2)h,惊厥消失时间为(5.1±0.7)d;乙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6.4±2.1)h,惊厥消失时间为(3.5±0.4)d。乙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与甲组对比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诊疗中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乙组患儿诊疗中虚脱、休克、食欲不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高热惊厥可引起患儿出现继发性癫痫,导致患儿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对患儿今后生长发育有较大不利影响。临床上针对高热惊厥患儿在诊疗过程中积极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患儿惊厥、高热症状得到控制,且通过系统性、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儿并发症及继发性癫痫风险,对确保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来说意义重大[2]。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护理干预作用显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好转,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闫玉群.小儿高热惊厥护理效果临床指标及满意度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4):98-101.

[2] 王 丹.循证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5):139-140.

本文编辑:赵小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