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时间:2024-05-15

王天龙

[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其中39例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各150 mg治疗,39例给予150 mg阿司匹林常规治疗,两组每天各治疗一次,共治疗14天,除此之外,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为更好的研究厄贝沙坦的疗效,另选择39例未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三组在治疗前、后分别取静脉血,评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以及心脏射血分数(EF%),结果两组实验组患者体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高,且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低,心脏射血分数较治疗前高,经厄贝沙坦治疗的组治疗前后差异更加显著。结论厄贝沙坦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厄贝沙坦;急性心肌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85.02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蛋白,在发生急性炎症时可相互反应,其含量水平和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指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和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形成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为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实验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5~79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其中39例进行厄贝沙坦治疗,此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11例,高血压病史的32例;39例进行常规治疗,此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8例,高血压病史的22例;另选择39例未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除此之外,无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1.2方法

实验组39例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各150 mg治疗,39例给予150 mg阿司匹林常规治疗,两组每天各治疗一次,共治疗14天,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取静脉血测定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以及心脏射血分数。

1.3觀察指标

用比浊法评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用美国公司研发的彩色开普勒超声成像仪评定心脏射血分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 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实验组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低,心脏射血分数较治疗前高,且经厄贝沙坦治疗的组治疗前后差异更加显著。治疗前后以P<0.01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在排除了糖尿病、收缩压、年龄、舒张压、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后,用偏相关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心脏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3讨论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致病蛋白,反应较普通反应蛋白更为灵敏,它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当机体发生炎症、或机体损伤时发生可相互反应,其含量表明炎性因子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研究已经证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威胁因素,临床可以通过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判断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机体发生炎症或损伤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迅速升高,现已成为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控制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对于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证实了厄贝沙坦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对于缓解病情,提高患者心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编辑:李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