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15

刘威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CRT治疗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治疗结果,分析其中CRT应答患者与CRT不应答患者的差异,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应答者35例、无应答者15例。应答者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14.3%)、扩张性心肌病30例(85.7%)、电轴左偏11例(31.4%)、FQRS波21例(60.0%),与无应答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在LA、LVESD、心房感知比例上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LA、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答反应的独立因素。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及是否存在左房内径增大、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降低等,均是影响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反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4..0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当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逆转患者心室重构、纠正患者双室不同步等均有积极作用[1]。但需要注意的是,CRT治疗本身亦具有局限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也会出现无应答反应的现象。本次研究将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2014年5月~2017年1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50~82岁,平均(63.1±2.6)岁,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包括III级30例、IV级20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CRT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接受心脏彩超以确定治疗效果。同时统筹记录本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发原因、心功能分级、术前心脏影像学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指标、术后心房感知比例(AS)等多项指标,分析术后应答患者与无应答患者的差异。

1.3 观察指标

①应答反应标准:患者术后左心射血分数(LVEF)相较治疗前升高幅度超过15%或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幅度超过15%;无应答反应标准: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术后因慢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②术前心脏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左房内径(LA)、右房内径(RA)、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返流程度等,心电图检查指标包括碎裂FQRS波、电轴左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8.0表格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本组中应答者35例、无应答者15例。其中应答者中男、女比例为20∶15,平均年龄(62.5±8.4)岁,心功能分级为III级16例、IV级19例,二尖瓣返流程度为轻度21例、中度14例;无应答者中男、女比例为9∶6,平均年龄(62.6±8.1)岁,心功能分级为III级6例、IV级9例,二尖瓣返流程度为轻度10例、中度5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应答者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14.3%)、扩张性心肌病30例(85.7%)、电轴左偏11例(31.4%)、FQRS波21例(60.0%);无应答者中缺血性心肌病6例(40.0%)、扩张性心肌病9例(60.0%)、电轴左偏11例(73.3%)、FQRS波12例(80.0%)。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在LA、LVESD、心房感知比例上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肌病、LA、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答反应的独立因素。

3 讨 论

CRT治疗是一种通过双心室起搏方法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其在人体传统左右心房及双心室起搏的基础上再次提升患者左心室起搏,对患者心房进行规律性刺激,进而有效实现患者心房室及左右心室间、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但临床研究显示[2],约3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仍然会出现无应答现象,宣布患者手术失败,治疗无效。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应答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避免患者手术失败有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肌病、LA、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答反应的独立因素。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能是由于其心肌缺血坏死,进而出现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并最终引发心室收缩不同步,单纯的心室起搏治疗无法有效改善这一症状;LA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显示可能与患者左心房心肌重构乃至纤维化等有关;电轴左偏则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升高的一项重要原因[3]。患者心室内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室内传导速度异常,是导致患者电轴左偏的关键;心房感知比例降低将会导致人体左心房电机械活动延迟,影响左心室充盈;FQRS波则是由于人体心肌纤维化形成瘢痕,由此引发患者激动传导延迟、中断等异常所形成的电图波。FQRS波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应答反应的一项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其他研究结果[4]中也得到证实。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及是否存在左房内径增大、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降低等,均是影响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深荣,朱庭延,陈燕玉,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7,57(32):87-89.

[2] 沈下贤,郭 俊,沈 健,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8): 3460-3463.

[3] 李 朋,李 睿,杨海珍,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反应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6):613-616.

[4] 王权鹏,葛培兵,陶宁超,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及性别与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5):514-517.

本文编辑:吴宏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