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梦路还应绕永嘉——郑振铎纪念馆筹建记

时间:2024-04-24

□金柏东

郑振铎的祖籍是福建长乐,却出生于温州,在瓯江畔长大,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就连“振铎”的名字也是他在温州任职的祖父给起的,寄托着对嫡孙未来的期盼。他早年在永嘉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场路小学)读书,1911年考取温州中等农业学校,后来转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就读,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1919年他积极投入五四学生运动,编辑刊物,创办社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1919年暑假他回到温州,与姜琦、周守良、马孟容、陈仲陶等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参与创办《救国讲演周刊》《新学刊》,为温州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温州文化界人士每每提到他,尊敬和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文物部门就开始着手保护一批名人纪念建筑,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鼐故居、朱自清旧居、夏承焘旧居和谷宅(数学名人馆)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此举得到市民广泛认同,也获得省文物主管部门的肯定。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郑振铎旧居。根据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我们找到了他的诞生地——乘凉桥老衙署“盐公堂”旧址,可惜已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后来发现温州博物馆藏有《永嘉新学会会员录》,其中有“郑振铎,住永嘉沧河巷”的记录。笔者马上请市文物管理处文保科黄培量到市房管局查阅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核实找到沧河巷郑振铎旧居所在地,可惜已被改建。因此旧居寻找计划一度搁浅。

1990年初,瓯海区泽雅古法造纸项目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2010年3月28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北京一批专家来调研,对古法造纸基地的保护和建设进行专题论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原司长孟宪民是专家之一,他说,郑振铎领导全国文物工作九年,全力从事、辛勤策划、成绩巨大。郑振铎认为文物是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给予其应有地位。从现阶段发现资料来看,郑振铎是最早将文物划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的,不可移动文物又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郑振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这对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体例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53年,就是郑振铎起草并报请政务院颁发《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指示》,为了取得各基本建设部门的支持,他还主动上门作关于文物保护意义和作用的讲座,宣传党和政府的文物保护政策,普及文物知识。郑振铎主持制定的还有《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等,对全国文物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翻看着一件件原稿(复印件),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迹,有起草的,也有在文件上多次修改的,在温州建立郑振铎纪念馆,是众望所归。不久,郑振铎纪念馆筹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10年8月,笔者与张索、金辉等专程赴沪,拜访郑振铎儿子郑尔康。当时郑尔康重病缠身,当得知温州计划建立郑振铎纪念馆时,激动不已。他说,抗战初期,父亲得知不少珍贵文物和古籍善本流失国外,非常痛心。于是用自己全部积蓄和稿费,不惜代价购买了一大批文物和古籍。1952年6月16日,父亲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将他珍藏的西汉至唐宋657尊陶俑、十余册古籍善本,悉数捐献给国家。这次真的不好意思,只能提供300张图片资料。至于遗物原件,我们会与北京亲戚联系,看看是否有线索。笔者说,郑振铎的遗物大件没有小件也行,比如信札、卡片、证件等都是可以的。他与夫人朱明磊愉快地点了点头。

2012年3月,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索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建立郑振铎文学纪念馆的提案》,接着,市图书馆研究员卢礼阳在市政协会议上再次提交了《关于建立郑振铎纪念馆的提案》。

随着条件的成熟,郑振铎纪念馆选址也有了眉目。坐落在城西沧河巷26号的金宅,原为钱庄老板金沛树的旧宅,建筑面积1404平方米,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坐北朝南,临街而建,正立面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由厅屋、两厢、正屋等组成合院式二楼建筑。这里曾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多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全市文物保护、管理和考古研究的中心。这里相距夏鼐故居约1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考古界两位奠基人“比邻而居”,这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大家逐渐把视线转移、锁定在金宅,有人认为这里好像就是为郑振铎纪念馆量身打造的。金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1年9月被列入市文物保护点,2013年底腾空,按原貌修复。

缺少郑振铎的遗物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经过郑振铎儿媳妇朱明磊的四处奔波,在北京、上海陆续寻找到部分遗物原件。笔者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董姝马上赶到上海,与朱明磊会面。董姝先向朱明磊汇报郑振铎纪念馆建设的进展情况,尤其讲到房子已经搬空修建,朱明磊听了很开心。她小心翼翼打开箱,将郑振铎先生遗物一件件拿出来摆好,其中汉白玉毛泽东头像引人注目。朱明磊说,郑尔康曾跟我说过,当时父亲是将浮雕抱在怀里带回家的,家里人都围过来看。父亲说这尊毛主席头像,是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剩余的石料雕成。雕塑家刘开渠仅雕三尊。这尊浮雕作品是郑家的传家宝,一直保存至今。

遗物中还有郑振铎从苏联购买的相机,用了多年的竹雕笔筒,一方砚台、五方印章和两张明信片等。朱明磊指着明信片说,父亲平常关爱子女家人,每次外出访问,只要有时间,都会买明信片一路邮寄,这两张明信片是父亲1957年出访捷克途中寄过来的。还有个精致的红木盒子,里面装有《北平笺谱》六册,则见证了郑振铎与鲁迅的合作。

桌面两侧摆着各种证书、文件,有郑振铎出席人大的代表证、周总理签名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任命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聘任书等。

我们向朱明磊谈了纪念馆的布展思路和做法。笔者认为有了这批遗物,就有了信心和底气,大家谈得很开心。笔者当时就说这批文物太珍贵了,件件都是布展需要的。这批文物来自北京、上海的亲友,你们意向如何?朱明磊说,先听听你们的意见。笔者不假思索冒出来一句话:如果这批遗物全部捐献出来,朱大姐您今天能在这里做主吗?一向开朗直率的朱明磊,那一刻却沉默了。笔者不禁对自己的冒昧深感忐忑,不料朱明磊又微笑着开口:应该有八成的把握。我们本意是先让你们看看,哪知道你们工作进展那么快,心情又这么急,我马上与北京的亲友沟通。

趁着间隙我们也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得到授权。郑家后人在沟通协商中,充分体现了家国情怀,很快就达成一致。我们与朱明磊当即填写了郑振铎遗物清单,并签署了捐献协议书。

郑振铎纪念馆建设,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笔者和董姝与朱明磊到北京一起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纪念馆建设的进度,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并为下一步工作明确思路,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听了我们的汇报后,对纪念馆的选址、修缮、征集和布展设计都很满意,尤其是听到郑振铎亲属捐献一大批遗物原件后表示感谢。

在郑振铎纪念馆的筹建中,笔者始终抱着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态度。先在网上购买了一批郑振铎的相关书籍、杂志和纪念文集,一一拜读并做好笔记。随着陈列文物和展品的落实,笔者开始根据纪念馆的建筑空间,制定陈列展览文本框架和初步设计思路,并在专家和设计施工方讨论中达成共识:在整体建筑的维修、布展中,保留旧式庭院的美感,内设一处小书屋,营造出浓厚“书香之家”的艺术氛围。郑振铎与母亲的铜铸雕塑立在厅堂,母子深情相依,表达出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让参观者一进入纪念馆的区域,注意力就会被整个环境所感染,为展览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和铺垫。布展中要利用整齐划一地展示空间,避免穿插和交错的空间构造。展板版面以垂直、平行为主,侧重突出层次化图文和互动、艺术场景。体式、色彩不宜过多,表现一种静态,传达敬仰的效果。“一代才华”是展览主题,分为四个单元:“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要使展览内容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合理设置展线,使参观者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路线。四个单元既有固定的展线布局,也有四个单元独立展线,方便参观者自由选择,同时缓解团队参观的压力。

浙江某公司承担这次展览设计施工,设计师小黄很年轻,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他与笔者曾经有过合作,这次见面,笔者坦诚告诉他好好读懂展示文本,然后再考虑设计形式、特色、主色调和文化元素。他有实践经验,出手也快,每天工作到下半夜。笔者白天要抽空看他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有时笔者看的速度,跟不上他的设计。展览平面、立面和效果图出来后,大家还比较满意。对展览主色调,有专家建议用暖色调黄色,给人以平和、温柔、明快感受。小黄却大胆选用冷色调蓝色,认为这样显示沉静、高深、豁达,符合展览主题。有人认为蓝色有些刻板、冷漠,会影响参观者情绪。为主色调我们忙碌了好几天,不断调色,与环境、版面对比,结果在蓝色中加入紫色,增添了神秘、优雅之感。这种偏蓝的灰紫色,既与旧居建筑风格协调,又充分融入图文色彩的对比性,在主色调应用上是一种新的尝试。

展览的门厅设计是在两侧过道正中以汉白玉大理石为背景墙,上面雕刻徐悲鸿速写的郑振铎上半身像,右侧选用郭沫若题写的“一代才华”。材料、画面和书法三者融合在一起,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2015年 10月18日,郑振铎纪念馆开馆,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席开幕式,并受聘担任郑振铎纪念馆名誉馆长。单霁翔在开馆仪式上,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以郑振铎为榜样,学习他热爱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保护文物为己任,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世。郑振铎纪念馆的开馆,为故宫博物院与温州博物馆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桥梁,故宫博物院提出将为郑振铎纪念馆免费复制珍贵文物以供展出。

2016在10月18日,适逢郑振铎纪念馆开馆一周年之际,“德泽生辉——郑振铎先生捐献故宫文物特展”在温州博物馆开幕。展品横贯西汉至两宋1400多年历史,品种丰富,除了以西汉士兵俑、北魏陶马俑、唐代伎乐俑群等为主外,还包括服饰、宴乐、生肖、牛车等,是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实物见证。展出的100尊珍贵陶俑,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欣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机会,而且让人们从中感受到郑振铎的高风亮节,缅怀他精彩不凡的一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