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15

曹瑜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作为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亂性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已被世界公认为具备特殊生理和病理的疾病。依据新近罗马III标准,主要划分为腹泻、便秘等类型,其中腹泻型(IBS-D)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为40~45%[1]。目前,该病症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证实,IBS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含遗传因素、肠道菌群改变、内脏感觉过敏等[2-3]。下文针对IBS-D证候学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证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3..02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yndrom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CAO Yu

(Jing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Taizhou 214500,China)

1 证候类型

现阶段,关于IBS的辨证分类并未制定统一的标准,而IBS-D辨证分类中气候、饮食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各有偏重[4]。IBS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反复性、多变性的特征,不同亚型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有所差异,因此,不可采用单一的生理病理机制解释IBS症状[5-6]。目前,中医方面并未对于IBS设定统一的病名,也缺少相应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张晋嫄研究指出,IBS-D以脾虚为本,患者发病初期脾亏虚,具体表现为:患者进食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泻后腹痛明显消失,犹如正常人一样。如果该病症进一步发展,会加重患者临床症状,这种状态下,患者时常感到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泻后症状有所缓解[7]。有学者研究认为,脾虚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恼怒、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一般腹痛即泻,泻后疼痛减轻,并伴有嗳气等症状,将IBS-D划分为脾胃失调、脾肾阳虚、湿浊中阻及肝木乘土四个类型[8]- [9]。曹运思研究证实,IBS-D主要病变位置是脾胃和大小肠,其发病受到饮食、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的影响,并以此将该病症分为肝气郁结、肾阳虚衰、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型[10]。有学者指出,IBS-D主要特征为虚实夹杂,认为健脾和胃、滋阴润肠、温肾运脾等是治疗该病症的关键,将其划分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寒热互结、阴虚肠燥、脾胃虚弱五型[11-12]。

2 趋于规范的证候分类

目前,国内并未制定IBS统一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蔡玮凌将IBS临床症状划分为主、次症,并依据不同主症、次症将其分为(1)肝郁脾虚:患者临床症状为轻度抑郁、腹痛、腹泻等,泻后疼痛减轻,治疗要点在于疏肝健脾,从而达到良好的止泻效果。(2)脾胃虚弱:主要症状为大便稀溏、肠鸣腹泻、面色萎黄等,临床治疗旨在健脾益气,渗湿止泻。(3)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长时间腹泻未能治愈、腹胀、精神倦怠等,宜采用温补脾肾,止泻的方法治疗。(4)气滞血瘀:患者表现为便秘、伴有腹胀、舌苔暗红或存在瘀斑等,临床治疗旨在活血化瘀。(5)脾虚湿困:主要表现为大便不爽、肢体困乏、苔白厚腻等,按照健脾渗湿的原则进行治疗。(6)寒热错杂:具体表现为腹痛、大便不爽、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舌苔发黄等,治疗重点要平调寒热、除湿止泻。(7)阴虚肠燥:临床症状为大便难以排解,伴有心情烦躁、失眠、口苦等症状,治疗以润肠通便为主,其中,前三项属于腹泻型[13]。我国药监局制定的中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并未涉及IBS证候分类标准,中医范畴中关于“泄泻”的证候分类为:寒湿证、肝郁乘脾证、湿热证等,可作为对IBS-D进行证候分类的参考[14]。刘康毅等学者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的近十五年与IBS-D相关的文献(1189篇),通过严格筛选从中提取IBS-D中医相关证候要素、证型等,发现肝郁脾虚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其次分别为脾肾阳虚、脾胃虚弱型,表明IBS-D与患者肝、肾、脾存在密切的关系[15]。这项研究充分纳入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多数IBS-D患者临证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言之,由于IBS-D中医证候存在南北地域差异的特点,可通过多地域、多层次流行病学调查展开研究,以获取更客观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及早制定全国统一的辨证标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 岚,张正晶,刘 晗,等.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诱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23(12):1691-1692.

[2] 那仁高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治疗及护理[J].北方药学,2015,17(3):196.

[3] 乔慧洁,林 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27(17):146-148.

[4] 李上云.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52,467.

[5] 朱新辉,易 珍.从心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之腹泻型[J].医学信息,2015,23(15):223.

[6] 张晓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29(20):2681-2682.

[7] 张晋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调查[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65,3455.

[8] 王 燕,刘 欣,黄小平,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酪酪肽、密封蛋白-1的相关性[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12):805-810.

[9] 付月箫,张振强,谷灿立,等.从“五脏相关”理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思路[J].中医临床研究,2014,31(23):36-37.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