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时间:2024-05-15

杨建国

【摘要】目的 比较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73例)和手术组(106例),并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 介入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残疾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介入组患者植物状态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法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不仅有助于改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生活质量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明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血管外显微手术;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0.0.02

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具有高风险性和高致死率的急危重症,当患者动脉瘤初次破裂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内均会发生再次破裂,一旦再次破裂将会引发蛛网膜下腔急性出血和血管痉挛,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险,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1]。本文通过比较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临床选取合理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有关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73例)和手术组(106例)。手术组男76例,女30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65.2±1.3)岁,根据Hunt-Hsee分级包括41例Ⅰ级、50例Ⅱ级、15例Ⅲ级;介入组男52例,女21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65.1±1.5)岁,根据Hunt-Hsee分级包括27例Ⅰ级、34例Ⅱ级、12例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动脉瘤患者部位、大小以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式。手术组患者予以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手术选取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将颈动脉池和侧裂池实施开放,释放脑脊液,顺着颈内动脉实施逆行解剖,将动脉颈瘤通过钝性分离法予以分离和夹闭。介入组患者实施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术前患者采取全身麻醉,经一侧股动脉实施穿刺,依据患者动脉瘤实际情况选取适当型号的微弹簧圈,若患者颈动脉瘤较窄则采取单纯介入栓塞,若患者颈动脉瘤較宽则采取双微导管和支架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疾病恢复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疾病恢复采取GOS对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恢复良好指患者GOS评分为5分,残疾指患者GOS评分3~4分,植物状态指GOS评分为2分,死亡指GOS评分为1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角色限制、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等,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术后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脑积水、精神障碍和脑血管痉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介入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残疾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介入组患者植物状态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介入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是临床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类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残疾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特点,一旦确诊而临床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将诱发感染或者再出血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险[2]。临床上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然而临床上对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有待深入研究[3]。

为寻找一种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方法,我院对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179例分别采用血管外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介入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残疾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而介入组患者植物状态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明显,能有助于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提高生活治疗;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血管外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均均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然而考虑到血管介入栓塞手术不需进行开刀,术后创伤较小,能减少二次破裂出血发生率,对于病情较重者比较适合。简国庆等对血管外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时发现,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者其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者,且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该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法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不仅有助于改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生活质量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明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武银刚,孙晓川,邵雪非.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46-150.

[2] 高岩升,宋来君.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脑损伤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275-277.

[3] 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402-1403.

本文编辑:刘欣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